汽车纵向动力学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汽车主动安全性及其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 | 第12-14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系统的控制方法 | 第14-1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 2 汽车纵向动力学下层控制系统模型 | 第18-40页 |
| ·制动系统模型 | 第18-26页 |
| ·制动踏板模型 | 第19页 |
| ·真空助力器模型 | 第19-21页 |
| ·制动主缸模型 | 第21-22页 |
| ·制动液压管路模型 | 第22页 |
| ·制动轮缸模型 | 第22-23页 |
| ·制动器模型 | 第23-25页 |
| ·制动系统非线性模型 | 第25-26页 |
| ·发动机模型 | 第26-28页 |
| ·发动机稳态模型 | 第26-27页 |
| ·发动机动态模型 | 第27页 |
| ·发动机转速方程 | 第27-28页 |
| ·传动系统模型 | 第28-31页 |
| ·液力变矩器模型 | 第28-30页 |
| ·自动变速器模型 | 第30-31页 |
| ·汽车驱动力 | 第31页 |
|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1-34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下层控制系统模型仿真验证 | 第34-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3 汽车纵向动力学上层控制系统模型 | 第40-48页 |
| ·二阶车间纵向相对距离控制模型 | 第40-42页 |
| ·车间纵向相对距离的控制 | 第40-41页 |
| ·车间纵向相对速度的控制 | 第41-42页 |
| ·二阶车间纵向相对距离控制模型 | 第42页 |
| ·发动机加速/制动减速切换逻辑控制模型 | 第42-44页 |
| ·导航车行驶工况 | 第44-46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系统仿真控制模型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汽车纵向动力学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 | 第48-76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系统的模糊控制 | 第48-56页 |
|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48-50页 |
| ·模糊控制参数的选择 | 第50-51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51-52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 第52-56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系统的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 | 第56-63页 |
| ·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理论 | 第56-57页 |
| ·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过程 | 第57-58页 |
| ·控制参数的选择及仿真研究 | 第58-63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系统的神经网络控制 | 第63-71页 |
| ·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 第63-64页 |
| ·误差反向传播(BP)学习算法 | 第64-66页 |
|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 第66-68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神经网络控制仿真研究 | 第68-71页 |
| ·三种控制方法的比较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5 汽车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仿真演示及实验装置 | 第76-86页 |
| ·汽车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仿真演示 | 第76-81页 |
| ·实验装置的安装 | 第81-82页 |
| ·车距的测量 | 第82-83页 |
| ·发动机转速及汽车轮速信号的获取 | 第83-84页 |
| ·节气门开度角及制动油压压力值的获取 | 第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 附录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