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 ·组织细胞癌变基础 | 第17-19页 |
| ·癌症的概念 | 第17页 |
| ·癌细胞代谢特点 | 第17-18页 |
| ·癌变机理 | 第18页 |
| ·环境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 | 第18-19页 |
|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 第19页 |
| ·癌症的诊断 | 第19页 |
| ·影响红外光谱吸收频率移动的因素 | 第19-21页 |
| ·测定条件的影响引起的差异 | 第19-20页 |
| ·I效应、M效应和F效应 | 第20页 |
| ·氢键的影响 | 第20页 |
| ·环的张力 | 第20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 第21-23页 |
| ·肿瘤组织病理学及其原理 | 第21-22页 |
| ·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原理 | 第22-23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及红外图谱处理技术 | 第23-28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干涉原理 | 第23-25页 |
| ·傅里叶变换光谱学的基本方程 | 第25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处理方法 | 第25-28页 |
| 3 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 第28-39页 |
| ·实验操作 | 第28-32页 |
| ·组织病理学实验操作 | 第28-30页 |
|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 | 第30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操作技术 | 第30-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39页 |
| ·数据处理方法及原理 | 第32-34页 |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34-39页 |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 ·切片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第39页 |
| ·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红外光谱频率和吸收变化 | 第39-41页 |
| ·蛋白质内相关基团谱带的变化 | 第39-40页 |
| ·核酸内官能团的峰位和吸收变化及分析 | 第40页 |
| ·糖原在癌变前后的变化情况 | 第40页 |
| ·脂类物质在癌变前后的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 ·正常组织与对应癌变组织的配对T检验过程分析 | 第41-42页 |
| ·相对变量的判别 | 第42-43页 |
| ·相对变量的Logistic回归及回复检验 | 第43-48页 |
| ·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 | 第43-45页 |
| ·计算识别组织癌变的概率P | 第45-46页 |
| ·模型检验 | 第46-48页 |
| 5 结论 | 第48-49页 |
| ·正常肺组织与癌变肺组织红外光谱之间存在的差异 | 第48页 |
| ·肺部组织发生癌变的识别模型 | 第48-49页 |
| 6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1符号说明 | 第55-56页 |
| 附录:2 图片说明 | 第56-62页 |
|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