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8页 |
1 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 | 第11-16页 |
·npt-Ⅱ基因的筛选机理及应用 | 第12-14页 |
·hpt基因的筛选机理及应用 | 第14页 |
·抗除草剂基因的筛选机理及应用 | 第14-15页 |
·dhfr基因的筛选机理及应用 | 第15页 |
·gent基因的筛选机理及应用 | 第15页 |
·其它选择标记基因 | 第15-16页 |
2 稻瘟病概述 | 第16-18页 |
·稻瘟病的分类 | 第17页 |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 第17-18页 |
·稻瘟病菌的防治 | 第18页 |
3 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远源杂交 | 第19页 |
·诱变育种 | 第19-20页 |
·细胞工程育种 | 第20-21页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21-26页 |
·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21-23页 |
·利用转基因材料进行回交转育 | 第23-26页 |
4 立项依据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水稻中NPT-Ⅱ基因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 第28-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水稻材料 | 第29页 |
·PCR引物 | 第29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卡那霉素对水稻离体叶片的检测 | 第29-30页 |
·G418对水稻离体叶片的处理 | 第30页 |
·G418对水稻种子的发芽处理 | 第30页 |
·G418对水稻幼胚的处理 | 第30页 |
·G418对水稻幼苗的处理 | 第30-31页 |
·水稻总DNA的微量提取 | 第31-32页 |
·PCR检测分析 | 第32-33页 |
·检测转基因水稻后代 | 第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卡那霉素(Kan)对转基因水稻叶片的处理 | 第33-34页 |
·G418对转基因水稻叶片检测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4页 |
·G418对转基因水稻种子检测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G418对转基因水稻幼胚检测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G418对转基因水稻幼苗检测临界浓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PCR检测分析 | 第37-38页 |
·ZH9(R)转育后代标记基因快速检测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应用叶片鉴定法检测回交代群体的结果 | 第38-39页 |
·应用种子鉴定法检测回交和自交代的结果 | 第39页 |
·应用幼胚鉴定法检测回交代群体的结果 | 第39-40页 |
·应用幼苗鉴定法检测回交代群体的结果 | 第4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抗稻瘟病转基因水稻转育杂交稻亲本的研究 | 第42-70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水稻材料 | 第43页 |
·PCR引物 | 第43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43页 |
·菌种来源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9页 |
·杂交后代的培育及回交转育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G418筛选 | 第44页 |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44页 |
·转育后代的PCR分析 | 第44页 |
·PCR-Southern分子杂交 | 第44-47页 |
·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 第47-48页 |
·转育后代农艺性状考察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5页 |
·转育过程 | 第49-50页 |
·npt-Ⅱ和溶菌酶基因连锁遗传与协同表达 | 第50-52页 |
·PCR-Southern杂交结果 | 第52-53页 |
·转基因水稻及其后代的抗病性鉴定 | 第53-57页 |
·转基因水稻ZH9(R)的抗病性鉴定 | 第53页 |
·转育后代的病情调查 | 第53-57页 |
·农艺性状的考查 | 第57-65页 |
·转育后代农艺性状的考查 | 第57-63页 |
·转育回交后代的杂种优势考查 | 第63-65页 |
3 讨论 | 第65-70页 |
·溶菌酶基因的回交转育 | 第65页 |
·标记基因的辅助选择 | 第65-70页 |
·抗病效果 | 第67-68页 |
·外源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68-70页 |
附图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