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 第一部分 、 文献综述 | 第1-22页 |
| 1 前言 | 第7页 |
| 2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的理论分歧 | 第7-20页 |
|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 第7-10页 |
| ·依据的分类 | 第7-9页 |
| ·对各种确定依据的分析 | 第9-10页 |
|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原则 | 第10-13页 |
| ·确定原则的分类与讨论 | 第11-12页 |
| ·对确定原则的分析 | 第12-13页 |
|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倾向 | 第13-14页 |
| ·倾向的表述 | 第13页 |
| ·对研究倾向的分析 | 第13-14页 |
|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主张 | 第14-16页 |
| ·主张的提出与表述 | 第14-15页 |
| ·对两种主张的分析 | 第15-16页 |
| ·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两种学说 | 第16-18页 |
| ·学说的提出与表述 | 第16-17页 |
| ·对两种学说的分析 | 第17-18页 |
| ·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与分析 | 第18-20页 |
| ·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研究产生的原因 | 第18页 |
| ·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 ·对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研究的分析 | 第19-20页 |
| 3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 ·研究概况 | 第20页 |
| ·对研究概况的分析 | 第20-21页 |
| 4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部分 、 调查研究 | 第22-57页 |
| 1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第22-2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 3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23-36页 |
|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 第23-2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 ·调查方法 | 第24页 |
| ·结果统计 | 第24页 |
| ·调查结果 | 第24-28页 |
|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 第24-25页 |
| ·体校学生在各分量表上的心理健康状况 | 第25页 |
|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比较 | 第25-27页 |
|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区域比较 | 第27-28页 |
|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年级比较 | 第2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28-36页 |
| ·关于体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第28-32页 |
| ·总体分析 | 第28-29页 |
| ·各分量表得分分析 | 第29-31页 |
| ·体校学生地区、性别、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31-32页 |
|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2-36页 |
| 4 构建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基础 | 第36-45页 |
| ·心理健康概述 | 第36页 |
| ·心理健康各维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6-45页 |
| ·认知与心理健康 | 第37页 |
| ·情绪情感与心理健康 | 第37-39页 |
| ·意志与心理健康 | 第39-40页 |
| ·人格与心理健康 | 第40-41页 |
|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 第41-42页 |
|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 第42-43页 |
| ·性心理与心理健康 | 第43-45页 |
| 5 体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内容及说明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 | 第50-57页 |
| 第三部分 、 致谢 | 第57页 |
| 第四部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