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 第10-12页 |
(一) 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是一条客观的政治规律 | 第10-11页 |
(二)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并不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 | 第11页 |
(三)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并不仅有三权分立一种形式 | 第11-12页 |
(四)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 | 第12页 |
二、 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 第12-19页 |
(一) 权力的特性决定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 | 第12-14页 |
1 人性本恶的政治学理论 | 第12-13页 |
2 权力自身的腐蚀属性 | 第13页 |
3 权力的自我膨胀的倾向 | 第13-14页 |
4 权力腐败的成本问题 | 第14页 |
(二)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国际化需要 | 第14-15页 |
(三)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的要求 | 第15-16页 |
(四)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扫除腐朽封建政治文化残余的要求 | 第16-17页 |
(五)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对历史上权力得不到制约造成的危害总结得出的必然结论 | 第17-19页 |
1 古代中国君权无限的恶果 | 第17页 |
2 苏联肃反运动的警示 | 第17-18页 |
3 “文革”期间权力滥用的危害 | 第18-19页 |
三、 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构成、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9页 |
(一) 我国现有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构成 | 第19-26页 |
1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制 | 第19页 |
2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执政党监督体制 | 第19-20页 |
3 建立了权力机关的制约和监督体制 | 第20-21页 |
4 建立了司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体制 | 第21-22页 |
5 建立了行政系统内部制约和监督体制 | 第22-24页 |
6 发展了广泛的社会力量制约监督体制 | 第24-26页 |
(二) 我国现有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特征 | 第26页 |
1 监督主体多元化 | 第26页 |
2 监督具有广泛性 | 第26页 |
3 监督具有统一性 | 第26页 |
(三) 我国现有的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缺陷与不足 | 第26-29页 |
1 多元化的监督力量缺乏有力的整合 | 第26-27页 |
2 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第27页 |
3 双重领导体制下监督机构独立性不足 | 第27页 |
4 偏重事后监督对权力流程监督不力 | 第27-28页 |
5 保障公民权利的立法和实践有待加强 | 第28页 |
6 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监督弹性大 | 第28-29页 |
四、 改革我国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的途径选择 | 第29-45页 |
(一) 优化执政党的内部监督制度 | 第29-31页 |
1 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 第29-30页 |
2 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 | 第30页 |
3 健全各项党内民主制度 | 第30-31页 |
4 完善重要情况的通报和报告制度 | 第31页 |
(二) 完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 | 第31-38页 |
1 改进纵向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 | 第31-33页 |
2 完善横向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制 | 第33-36页 |
3 优化对权力流程的制约和监督 | 第36-38页 |
(三) 优化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机制 | 第38-42页 |
1 保障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 第39页 |
2 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 第39-40页 |
3 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 第40-42页 |
4 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权知情权 | 第42页 |
(四) 完善以法律制约权力的机制 | 第42-45页 |
1 完善行政监督的程序性法律法规 | 第43-44页 |
2 完善惩治权力腐败方面的法律法规 | 第44页 |
3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法律 | 第44-45页 |
4 完善保障公民知情权方面的法律法规 | 第45页 |
附录一: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