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

补气定眩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引言第1-13页
临床研究第13-24页
 一、 研究对象第13-14页
  (一) 病例来源第13页
  (二) 治疗范围第13页
  (三) 诊断标准第13页
  (四) 纳入标准第13-14页
  (五) 排除标准第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15页
  (一) 随机分组第14页
  (二) 治疗方法第14页
  (三) 观察方法第14-15页
  (四) 疗效评定标准第15页
  (五) 统计学方法第15页
 三、 一般资料分析第15-17页
  (一) 性别第15-16页
  (二) 年龄第16页
  (三) 并发病症第16页
  (四) 症状第16页
  (五) 舌质、舌苔、脉象第16-17页
 四、 治疗结果第17-24页
  (一) 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对比第17-18页
  (二) 临床症状积分对比第18-19页
  (三) 舌象、脉象改变第19-20页
  (四) 两组中高血脂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第20页
  (五) 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的变化第20-23页
  (六) 不良反应第23-24页
实验研究第24-29页
 一、 实验材料第24页
  (一) 实验动物第24页
  (二) 实验药物第24页
 二、 实验方法第24-25页
  (一) 主要仪器设备第24页
  (二) 动物分组第24-25页
  (三) 造模方法第25页
 三、 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第25-29页
  (一) 造模及记录第25-26页
  (二) 给药方法第26页
  (三) 实验结果第26-29页
讨论第29-48页
 一、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近况第29-33页
  (一) 以阴虚火旺风动辨治第29页
  (二) 从气虚辨治第29-30页
  (三) 从痰瘀辨治第30-31页
  (四) 重点解痉通络治疗第31页
  (五) 从补益肝肾治疗第31-32页
  (六) 综合分型辨治第32-33页
 二、 运用中医理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病机分析第33-36页
  (一) 肾虚精亏是本病的发病基础第33-34页
  (二) 气虚不升、血虚失养是本病眩晕的主要病机第34页
  (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以虚为主第34-36页
 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理机制第36-37页
 四、 补气升阳、兼补肾精是气虚型VBI的重要治法第37-38页
 五、 补气定眩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分析第38-44页
  (一) 补气定眩方组方意义及配伍特点第38-41页
  (二) 诸药现代药理分析第41-44页
 六、 补气定眩方临床疗效分析第44-46页
  (一) 益气活血补肾有利于眩晕症状与气虚证候的改善第44页
  (二) 补气定眩方治疗VBI的可能机理第44-46页
 七、 补气定眩方动物实验机理探讨第46-48页
  (一) 关于制作老年气虚清阳不升眩晕模型的讨论第46页
  (二) 补气定眩方可明显减轻模型小鼠的眩晕程度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KJDT单体支柱密封质量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