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自动相位校正简介 | 第8-11页 |
·相位畸变的产生 | 第8-9页 |
·手动相位校正 | 第9-10页 |
·实验数据处理对相位校正提出全自动化的要求 | 第10-11页 |
·校正结果要力求准确 | 第10页 |
·自动化数据处理无人参与特性的要求 | 第10页 |
·校正速度的要求 | 第10-11页 |
第2章 第二章 自动相位校正发展历史 | 第11-28页 |
·谱峰法 | 第11-24页 |
·检峰 | 第11-13页 |
·峰的过滤 | 第13页 |
·峰基线校正 | 第13-14页 |
·峰相位校正 | 第14-22页 |
·Ernst积分法 | 第14-15页 |
·PAMPAS简单积分法 | 第15-18页 |
·DISPA线型分析--截距法 | 第18-20页 |
·DISPA线型分析--半径差异法 | 第20-21页 |
·DISPA线型分析--弦中垂线交点法 | 第21-22页 |
·峰相位角的线性化 | 第22-24页 |
·全谱法--熵最小化法 | 第24-28页 |
第3章 第三章 探索自动相位校正新方法 | 第28-35页 |
·拟合峰顶法 | 第28-29页 |
·重心法 | 第29-30页 |
·基线震荡最小化法 | 第30-33页 |
·峰规则化法 | 第33-35页 |
第4章 第四章 等密度点连线法(CLESP)实现与研究 | 第35-44页 |
·等密度点连线法 | 第35-37页 |
·CLESP性能研究 | 第37-44页 |
·数字分辨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取峰范围的影响 | 第39页 |
·一级相位畸变的影响 | 第39-40页 |
·基线畸变影响 | 第40-41页 |
·峰重叠的影响 | 第41-42页 |
·信噪比的影响 | 第42-43页 |
·实际实验得到的谱图的校正效果对比 | 第43-44页 |
第5章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抗重叠峰的改进 | 第44页 |
·线性化匹配算法的改进 | 第44-45页 |
·增加权重处理 | 第44页 |
·更细致的峰过滤手段 | 第44页 |
·改善判断最佳结果的准确度 | 第44-45页 |
·算法的软件封装 | 第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发表论文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源代码摘录 | 第50-68页 |
1 检峰代码 | 第50-51页 |
2 峰过滤代码 | 第51-53页 |
3 辗转逼近法求函数的极值点 | 第53-54页 |
4 峰相位线性化匹配 | 第54-56页 |
5 谱的熵 | 第56-57页 |
6 多元函数的单纯型优化算法 | 第57-59页 |
7 抛物线拟合峰顶法 | 第59-61页 |
8 基线震荡最小化法 | 第61-66页 |
9 等密度点连线法算法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