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8页 |
·惯性约束聚变(ICF)简介 | 第9-11页 |
·高强度三倍频系统简介 | 第11-12页 |
·国内外高强度三倍频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高强度三倍频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安排 | 第14-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8页 |
第二章 高强度三倍频模型及计算模拟程序的校核 | 第18-36页 |
·三倍频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 | 第18-22页 |
·三倍频物理模型 | 第18-21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计算模拟程序的校核 | 第22-32页 |
·与二倍频经典理论的比较 | 第22-23页 |
·与LLNL实验室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23-28页 |
·与三倍频扰动理论结论的比较 | 第28-30页 |
·与LLNL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30-32页 |
·可视化高强度三倍频计算模拟软件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高强度三倍频参数的优化设计和三倍频对光束质量的影响 | 第36-56页 |
·高强度三倍频参数的优化设计 | 第36-42页 |
·大动态范围、高效率三倍频参数的优化方法 | 第36-37页 |
·Ⅰ/Ⅱ角度失谐三倍频方案的参数优化 | 第37-40页 |
·Ⅱ/Ⅱ偏振失配三倍频方案的参数优化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页 |
·高强度三倍频对光束质量的影响 | 第42-50页 |
·Ⅰ/Ⅱ角度失谐三倍频方案 | 第42-45页 |
·Ⅱ/Ⅱ偏振失配三倍频方案 | 第45-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三阶非线性效应对高强度三倍频转换的影响 | 第50-53页 |
·物理模型 | 第50页 |
·数值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波前位相畸变对三倍频光聚焦特性的影响 | 第56-65页 |
·波前位相畸变的划分和描述 | 第56-58页 |
·波前位相畸变的划分 | 第56-57页 |
·均方根梯度简介 | 第57-58页 |
·低频波前位相畸变对三倍频光聚焦特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低频位相畸变模型 | 第58-59页 |
·低频位相畸变对三倍频光聚焦特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中、高频波前位相畸变对三倍频光聚焦特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中、高频波前位相畸变模型 | 第61-62页 |
·中、高频位相畸变对三倍频光聚焦特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宽频带三倍频的研究 | 第65-78页 |
·时间位相调制对高强度三倍频的影响 | 第65-69页 |
·物理模型 | 第65-66页 |
·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宽频带三倍频方案 | 第69-75页 |
·晶体级联宽频带三倍频方案 | 第69-71页 |
·光谱角色散宽频带三倍频方案 | 第71-73页 |
·啁啾匹配型宽带三倍频方案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硕士阶段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81-82页 |
声明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