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6页 |
| 1.1 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15页 |
| 1.2.1 热/化学采油技术分类 | 第9-11页 |
| 1.2.2 热/化学采油技术研究 | 第11-12页 |
| 1.2.3 热/化学采油数学模拟技术研究 | 第12-14页 |
| 1.2.4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14-15页 |
| 1.3 本文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果 | 第15-16页 |
| 2 乐安油田南区砂砾岩稠油油藏地质特征 | 第16-21页 |
| 2.1 概况 | 第16-17页 |
| 2.2 开发简历及生产特征 | 第17-19页 |
| 2.3 存在问题 | 第19-21页 |
| 3 高温条件下活性剂对油水作用机理实验研究 | 第21-28页 |
| 3.1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 3.2 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能测试 | 第22-25页 |
| 3.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3.2.2 油水界面张力的测定 | 第23页 |
| 3.2.3 降粘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 3.2.4 矿化度对活性剂作用的影响 | 第24页 |
| 3.2.5 热稳定性测定 | 第24-25页 |
| 3.3 驱油实验研究 | 第25-27页 |
| 3.3.1 静态浸出实验 | 第25-26页 |
| 3.3.2 动态驱油实验 | 第26-27页 |
| 3.4 结论 | 第27-28页 |
| 4 热/化学综合作用对油水相对渗透性实验研究 | 第28-38页 |
| 4.1 实验流程及步骤 | 第28-29页 |
| 4.1.1 实验流程 | 第28页 |
| 4.1.2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 4.2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9-33页 |
| 4.2.1 相对滲透率计算 | 第29-30页 |
| 4.2.2 活性剂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30页 |
| 4.2.3 温度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4.2.4 活性剂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4.2.5 原始地层砂岩心与人造岩心相对渗透率的比较 | 第32-33页 |
| 4.3 表面活性剂对相对渗透率作用机理分析 | 第33页 |
| 4.4 高温、低界面张力体系下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 | 第33-38页 |
| 4.4.1 相对滲透率模型 | 第34-35页 |
| 4.4.2 结果讨论及分析 | 第35-38页 |
| 5 高温状态下表面活性剂对油水两相渗流的影响 | 第38-50页 |
| 5.1 数学模型 | 第38-40页 |
| 5.1.1 表面活性剂运移方程 | 第38页 |
| 5.1.2 油水质量守恒方程 | 第38页 |
| 5.1.3 能量守恒方程 | 第38-39页 |
| 5.1.4 问题的定解条件 | 第39页 |
| 5.1.5活性剂对流体渗透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5.2 数值模拟 | 第40-43页 |
| 5.2.1 活性剂运移方程的差分离散 | 第40-41页 |
| 5.2.2 质量守恒方程的差分离散 | 第41页 |
| 5.2.3 能量守恒方程的差分离散 | 第41-42页 |
| 5.2.4 模型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 5.3.1 温度对活性剂作用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 5.3.2 吸附速度对表面活性剂运移的影响 | 第45-46页 |
| 5.3.3 活性剂弥散系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 5.3.4 段塞尺寸的影响 | 第47-48页 |
| 5.3.5 浓度的影响 | 第48页 |
| 5.3.6 表面活性剂溶液注入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 6 热/化学复合采油数学模型 | 第50-56页 |
| 6.1 热/化学复合吞吐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 6.2 物理化学参数的数学描述 | 第51-56页 |
| 7 草37井历史拟合 | 第56-61页 |
| 7.1 草37井储层特点及生产情况 | 第56页 |
| 7.2 草37井地质基础数据及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 7.3 参数调整 | 第57-59页 |
| 7.4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7.5 结论 | 第60-61页 |
| 8 热/化学吞吐数值模拟 | 第61-73页 |
| 8.1 地质模型与物性参数 | 第61-64页 |
| 8.2 热/化学复合吞吐影响因素分析及工艺参数优化 | 第64-73页 |
| 9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