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绵马贯众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前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35页
 第一章 贯众研究进展第11-21页
  1.1 贯众品种整理第11-14页
  1.2 贯众主流品种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 小结与讨论第16-17页
  1.4 参考文献第17-21页
 第二章 鳞毛蕨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第21-35页
  2.1 鳞毛蕨属植物药用资源简况第21-22页
  2.2 鳞毛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现状第22-30页
  2.3 鳞毛蕨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第30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30页
  2.5 参考文献第30-35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35-137页
 第一章 商品贯众的品种研究第35-45页
  1.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第35页
  1.2 实验方法第35页
  1.3 实验结果第35-42页
  1.4 小结与讨论第42-43页
  1.5 参考文献第43-45页
 第二章 绵马贯众有效部位的筛选第45-51页
  2.1 抗疟有效部位的筛选(体内)第45页
  2.2 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的筛选(体外)第45-49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49-51页
 第三章 绵马贯众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第51-105页
  3.1 结构鉴定第58-90页
   3.1.1 新化合物第58-71页
   3.1.2 首次分得的已知化合物第71-81页
   3.1.3 首次鉴定的已知化合物第81-86页
   3.1.4 分得的其它已知化合物第86-90页
  3.2 实验部分第90-101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90页
   3.2.2 提取分离第90-98页
   3.2.3 结构鉴定实验数据第98-101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101-102页
  3.4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第四章 单体化合物的活性测定第105-109页
  4.1 抗疟活性测定(体内)第105页
  4.2 抗乙肝病毒活性测定(体外)第105-107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107-109页
 第五章 抗疟有效部位中东北贯众素的含量测定第109-121页
  5.1 TLCS法测定抗疟有效部位中东北贯众素的含量第109-114页
  5.2 HPLC法测定抗疟有效部位中东北贯众素的含量第114-118页
  5.3 小结与讨论第118-119页
  5.4 参考文献第119-121页
 第六章 抗疟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HPLC)研究第121-137页
  6.1 仪器与试药第121页
  6.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121-127页
   6.2.1 色谱条件第121页
   6.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121-122页
   6.2.3 指纹图谱的测定第122页
   6.2.4 指纹图谱及其技术参数第122-127页
  6.3 方法学考查实验第127-132页
   6.3.1 精密度考查第127-128页
   6.3.2 重现性考查第128-129页
   6.3.3 稳定性考查第129-132页
  6.4 指纹图谱中共有指纹峰的确认第132-135页
   6.4.1 对照品的确认第132-133页
   6.4.2 LC/MS/MS测定第133-135页
  6.5 小结与讨论第135页
  6.6 参考文献第135-137页
总结与讨论第137-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情况第141-142页
化合物查新报告第142-144页
发明专利证书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SCW中共享空间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分层压缩思想的装配序列规划算法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