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3页 |
§1-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背景 | 第6-7页 |
§1-2国外发展水平及状况 | 第7-10页 |
§1-3国内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1-4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火电厂热经济指标及其计算模型 | 第13-25页 |
§2-1锅炉的经济特性及其效率计算 | 第13-15页 |
§2-2汽轮机热经济指标及其计算模型 | 第15-17页 |
§2-3回热系统热及辅助设备经济指标及其计算模型 | 第17-18页 |
§2-4单元机组热经济指标及其计算模型 | 第18页 |
§2-5汽轮机回热抽汽量的计算 | 第18-19页 |
§2-6汽轮机排汽焓的计算 | 第19-20页 |
§2-7辅助汽水流量的确定 | 第20-23页 |
§2-8实例计算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可控损失的耗差分析及运行优化 | 第25-49页 |
§3-1引言 | 第25-26页 |
§3-2实时煤耗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3.2.1 热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26-27页 |
3.2.2 总效率和分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3.2.3 参数偏差煤耗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28页 |
§3-3热经济指标的相对变化量的计算 | 第28-33页 |
3.3.1 主要运行参数偏差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回热系统参数偏差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3 锅炉参数偏差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机组参数目标值的确定 | 第33-39页 |
3.4.1 计算目的及方法概述 | 第33-35页 |
3.4.2 机组变工况计算 | 第35-39页 |
§3-5调节级的变工况计算 | 第39-44页 |
§3-6加热器的变工况计算 | 第44-46页 |
3.6.1 加热器端差标准值的确定 | 第44-45页 |
3.6.2 抽汽压损标准值的确定 | 第45-46页 |
§3-7辅机耗差分析 | 第46-48页 |
§3-8实例计算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机组的运行方式及冷端系统运行优化 | 第49-68页 |
§4-1机组运行方式的选择 | 第49-54页 |
§4-2给水泵的运行调整 | 第54-56页 |
4.2.1 给水泵调速范围的确定 | 第54-55页 |
4.2.2 泵调速运行后工况点的确定 | 第55页 |
4.2.3 锅炉的运行状态 | 第55-56页 |
§4-3冷端系统的优化 | 第56-65页 |
4.3.1 冷端系统运行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4.3.2 凝汽器最佳真空的确定 | 第57-65页 |
4.3.2.1 影响凝汽器压力的主要因素 | 第57-59页 |
4.3.2.2 凝汽器最佳真空的确定 | 第59-65页 |
§4-4循环水泵运行方式的优化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基于Web方式的火电机组运行优化软件的实现 | 第68-7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