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7页 |
1 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13页 |
2 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 第13-14页 |
3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 第14-15页 |
4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5 生态省建设法制保障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17-46页 |
1 生态省的提出及其内涵 | 第17-18页 |
2 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8-35页 |
2.1 生态学理论 | 第18-23页 |
2.1.1 生态学基础 | 第18-20页 |
2.1.2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第20-22页 |
2.1.3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3-25页 |
2.2.1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 第23-24页 |
2.2.2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24页 |
2.2.4 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第24-25页 |
2.3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25-28页 |
2.3.1 生态承载力的由来 | 第25-26页 |
2.3.2 生态承载力的组成及其特点 | 第26-28页 |
2.4 系统理论 | 第28-30页 |
2.4.1 系统的分类 | 第28页 |
2.4.2 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2.4.3 系统理论对生态省建设的指导作用 | 第29-30页 |
2.5 区域理论 | 第30-32页 |
2.5.1 区域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对象 | 第30页 |
2.5.2 通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 第30-31页 |
2.5.3 区域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 | 第31-32页 |
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5页 |
2.6.1 公平性原则 | 第32页 |
2.6.2 持续性原则 | 第32-33页 |
2.6.3 协调性原则 | 第33页 |
2.6.4 环境资源价值原则 | 第33页 |
2.6.5 公众参与原则 | 第33-34页 |
2.6.6 生态安全原则 | 第34页 |
2.6.7 区域性原则 | 第34-35页 |
2.6.8 发挥地方环境资源优势原则 | 第35页 |
3 生态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第35-36页 |
3.1 生态省的组成与结构 | 第35页 |
3.2 生态省的功能 | 第35-36页 |
4 生态省的诊断特征 | 第36-37页 |
4.1 全方位开放、动态的生命过程 | 第36页 |
4.2 复杂、有序的多维复合系统 | 第36页 |
4.3 具有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 第36-37页 |
5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37-46页 |
5.1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率 | 第37-38页 |
5.2 法律和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 第38页 |
5.3 提倡公众参与,共创、共享生态文明 | 第38-46页 |
第二章 福建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 第46-62页 |
1 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2 福建省生态环境的总体特征 | 第47-51页 |
2.1 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与整体关联性相和谐 | 第47-48页 |
2.2 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特征 | 第48页 |
2.3 显著的季风气候类型 | 第48-49页 |
2.4 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和土壤 | 第49页 |
2.5 “短而壮”的河流特征 | 第49-50页 |
2.6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 | 第50-51页 |
3 福建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3.1 突出的环境优势——优越条件的效力 | 第51-53页 |
3.1.1 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 第51页 |
3.1.2 环境质量总体较优 | 第51-52页 |
3.1.3 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 第52页 |
3.1.4 生态保育得到重视和加强 | 第52-53页 |
3.2 丰富的资源优势——多维生态的效率 | 第53-54页 |
3.2.1 水资源总量相对比较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 第53页 |
3.2.2 耕地锐减的趋势得到控制 | 第53页 |
3.2.3 森林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较高 | 第53-54页 |
3.2.4 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丰富多样,部分资源优势突出 | 第54页 |
3.3 高效的生态优势——生产潜力的效益 | 第54-55页 |
3.4 独特的区域优势——边缘环境的效能 | 第55-56页 |
4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 第56-60页 |
4.1 资源承载压力较大 | 第56-58页 |
4.1.1 东部地区水资源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率偏低 | 第56-57页 |
4.1.2 土地资源不足,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 | 第57页 |
4.1.3 森林生态功能下降,防灾减灾能力减弱 | 第57页 |
4.1.4 海洋生态资源开发不尽合理,渔业资源衰退 | 第57-58页 |
4.1.5 矿产资源贫乏,制约经济发展 | 第58页 |
4.2 局部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 | 第58-59页 |
4.2.1 水质污染仍然是主要的环境问题 | 第58页 |
4.2.2 农业非点源污染日益突出 | 第58页 |
4.2.3 大气污染仍然存在 | 第58页 |
4.2.4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 第58-59页 |
4.3 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脆弱性 | 第59-60页 |
4.3.1 陆域生态灾害频发 | 第59页 |
4.3.2 海洋生态环境脆弱 | 第59-60页 |
5 福建省生态环境总体评价与分析 | 第60-62页 |
第三章 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 第62-93页 |
1 生态功能区划概况 | 第62-67页 |
1.1 生态功能区划概念 | 第62页 |
1.2 生态功能区划相关研究进展 | 第62-67页 |
2 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67-73页 |
2.1 区域理论 | 第67页 |
2.2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67-73页 |
2.2.1 生态承载力判定指标 | 第68-69页 |
2.2.2 生态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 第69-72页 |
2.2.3 生态承载力计算方式的转换 | 第72-73页 |
2.2.4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 第73页 |
3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 第73-75页 |
3.1 整合性原则 | 第73-74页 |
3.2 区内生态功能一致性和区间生态功能差异性原则 | 第74页 |
3.3 区域特色原则 | 第74页 |
3.4 因地制宜和行政区域相对完整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74-75页 |
3.5 生态保育与生态恢复、重建相结合原则 | 第75页 |
4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类型划分 | 第75-93页 |
4.1 福建省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区位 | 第75-76页 |
4.2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类型 | 第76-77页 |
4.2.1 生态良好区 | 第76页 |
4.2.2 生态脆弱区 | 第76页 |
4.2.3 生态退化区 | 第76-77页 |
4.3 生态功能区类型的划分方法 | 第77-93页 |
4.3.1 根据资源承载力对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 | 第77-79页 |
4.3.2 根据环境承载力对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 | 第79-82页 |
4.3.3 根据生态抵御力对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 | 第82-84页 |
4.3.4 根据环境治理力对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 | 第84-85页 |
4.3.5 根据生态弹性力对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 | 第85-86页 |
4.3.6 根据生态恢复力对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 | 第86-87页 |
4.3.7 根据生态承载力对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及综合比较分析 | 第87-93页 |
第四章 生态省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 | 第93-137页 |
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93-96页 |
1.1 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第93-95页 |
1.1.1 单个指标 | 第93-94页 |
1.1.2 专题指标 | 第94页 |
1.1.3 系统性指标 | 第94-95页 |
1.2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第95-96页 |
1.2.1 国家有关部委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95页 |
1.2.2 各省(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95页 |
1.2.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种模式 | 第95-96页 |
2 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96-108页 |
2.1 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96-98页 |
2.2 海南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98-100页 |
2.3 吉林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0-102页 |
2.4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2-104页 |
2.5 福建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第104-108页 |
3 现有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108-109页 |
3.1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辨证统一关系 | 第108页 |
3.2 现有指标体系的总体评述 | 第108-109页 |
4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109-114页 |
4.1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09-111页 |
4.2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111-112页 |
4.3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112-114页 |
4.3.1 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2-113页 |
4.3.2 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3页 |
4.3.3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3页 |
4.3.4 针对性与特色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3-114页 |
4.3.5 导向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4页 |
5 以福建为例对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14-128页 |
5.1 福建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框架 | 第114-115页 |
5.2 福建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及其内涵 | 第115-117页 |
5.3 福建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 第117-126页 |
5.3.1 环境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指标值计算 | 第118-119页 |
5.3.2 生态资源支持子系统的指标值计算 | 第119-120页 |
5.3.3 社会文化保障子系统的指标值计算 | 第120-122页 |
5.3.4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的综合指标值计算 | 第122-124页 |
5.3.5 生态省建设能力分级及其比较分析 | 第124-126页 |
5.4 福建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特点 | 第126-128页 |
5.4.1 解决了以往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指标相脱节的问题 | 第127页 |
5.4.2 针对福建环境状况设定生态资源支撑指标 | 第127页 |
5.4.3 突出了应对入世挑战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 第127-128页 |
6 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研究展望 | 第128-137页 |
第五章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第137-176页 |
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 | 第137-138页 |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38-140页 |
2.1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139页 |
2.2 环境经济学理论(外部不经济理论) | 第139页 |
2.3 生态学理论 | 第139-140页 |
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40-141页 |
3.1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公正原则 | 第140页 |
3.2 谁污染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 第140-141页 |
3.3 水质和水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141页 |
4 生态补偿的类型 | 第141-142页 |
4.1 代际生态补偿与代内生态补偿 | 第141页 |
4.2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 | 第141-142页 |
4.3 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 | 第142页 |
5 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 第142-154页 |
5.1 流域特征 | 第142-144页 |
5.1.1 流域内水环境是动态的、有自净能力的循环体 | 第143页 |
5.1.2 流域上下游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 第143页 |
5.1.3 流域水质与上游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密切相关 | 第143-144页 |
5.2 以福建省作为研究案例的原因和依据 | 第144-145页 |
5.2.1 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便利的典型流域研究特征 | 第144页 |
5.2.2 福建省的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而其东部地区水资源短缺 | 第144页 |
5.2.3 福建省具备了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条件 | 第144-145页 |
5.3 目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145-146页 |
5.3.1 明确补偿的主、客体 | 第145-146页 |
5.3.2 确定赔偿和补偿标准 | 第146页 |
5.3.3 确定赔偿和补偿办法 | 第146页 |
5.4 以九龙江流域为例对补偿额进行计算 | 第146-154页 |
5.4.1 九龙江流域的基本特征 | 第146-147页 |
5.4.2 九龙江流域的水资源状况 | 第147-149页 |
5.4.3 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情况 | 第149-150页 |
5.4.4 九龙江流域的水质改善情况 | 第150-151页 |
5.4.5 九龙江流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 第151-154页 |
5.4.6 九龙江流域下游对上游的补偿建议 | 第154页 |
6 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 第154-170页 |
6.1 现行生态公益林补助政策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155-157页 |
6.1.1 被划为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所有者的权益保障问题 | 第155-156页 |
6.1.2 国家与地方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不同造成的问题 | 第156-157页 |
6.2 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前置条件 | 第157-158页 |
6.2.1 明确补偿与补助的本质区别 | 第157页 |
6.2.2 对森林资源价值的深层次再认识 | 第157-158页 |
6.2.3 林农转变观念的重要性 | 第158页 |
6.3 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探讨 | 第158-160页 |
6.3.1 生态公益林补偿原则 | 第158页 |
6.3.2 生态公益林补偿对象和方式 | 第158-159页 |
6.3.3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 第159-160页 |
6.4 以福建省为例对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研究 | 第160-170页 |
6.4.1 福建省森林资源状况 | 第160-161页 |
6.4.2 生态公益林林种区划标准 | 第161-163页 |
6.4.3 生态公益林划定范围 | 第163-164页 |
6.4.4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区划 | 第164-166页 |
6.4.5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的效益分析 | 第166-167页 |
6.4.6 以永泰县为例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额的计算 | 第167-169页 |
6.4.7 福建省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169-170页 |
7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几点对策建议 | 第170-173页 |
7.1 建立生态省建设专项基金 | 第170页 |
7.2 开征生态补偿税 | 第170-171页 |
7.3 建立协调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 第171-172页 |
7.4 探索生态补偿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模式 | 第172页 |
7.5 落实和制定生态公益林相关政策 | 第172页 |
7.6 政府投入与生态公益林直接受益者适当补偿相结合 | 第172-173页 |
7.7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需要纳入法制化轨道 | 第173页 |
8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展望 | 第173-176页 |
第六章 生态省建设法制保障研究 | 第176-210页 |
1 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76-178页 |
1.1 生态省建设需要地方立法保障 | 第176页 |
1.2 国家现有生态省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 第176-177页 |
1.3 区域差异性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 | 第177-178页 |
1.4 现有生态省建设相关地方法规不完善 | 第178页 |
2 地方环境立法形势分析 | 第178-185页 |
2.1 地方环境立法现状 | 第178-179页 |
2.2 地方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179页 |
2.3 地方环境立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79-181页 |
2.4 用地方环境立法新理念应对WTO挑战 | 第181-185页 |
2.4.1 应对WTO挑战存在的问题 | 第182-183页 |
2.4.2 应对WTO挑战的对策建议 | 第183-185页 |
3 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概述 | 第185-188页 |
3.1 生态省建设立法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 第185页 |
3.2 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的目的和依据 | 第185-186页 |
3.3 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186页 |
3.4 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 第186页 |
3.5 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的职责分工 | 第186-187页 |
3.6 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的框架体系 | 第187页 |
3.7 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 第187-188页 |
4 福建生态省建设法制保障研究 | 第188-195页 |
4.1 福建生态省建设地方立法必须解决的难题 | 第188-189页 |
4.1.1 福建生态省建设地方法规的执法主体问题 | 第188页 |
4.1.2 关于新增设有关统计指标的问题 | 第188-189页 |
4.2 建立生态省建设生态补偿机制 | 第189页 |
4.3 建立生态省建设激励机制 | 第189-190页 |
4.3.1 制定生态省建设的优惠政策 | 第189-190页 |
4.3.2 建立生态省建设的奖惩制度 | 第190页 |
4.4 生态功能区的法制保障 | 第190-193页 |
4.4.1 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法制保障 | 第191页 |
4.4.2 重点资源开发区的法制保障 | 第191页 |
4.4.3 各生态功能区的法制保障 | 第191-193页 |
4.5 建立生态省建设保障机制 | 第193-195页 |
4.5.1 投入保障 | 第193-194页 |
4.5.2 科技保障 | 第194页 |
4.5.3 宣传保障 | 第194-195页 |
5 生态省建设立法趋向 | 第195-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