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麻花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优化设计研究
| 中文目录 | 第1-6页 |
| 英文目录 | 第6-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2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研究概述 | 第11-22页 |
| ·城郊型小流域的提出及特点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2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2-30页 |
| ·环境辩识 | 第22-27页 |
| ·区域概况与地貌特征 | 第22页 |
| ·气候资源特点 | 第22-23页 |
| ·水资源及利用情况 | 第23页 |
| ·生物资源 | 第23页 |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经济结构 | 第23-25页 |
| ·人工调控系统 | 第25-26页 |
| ·水土流失情况 | 第26-27页 |
| ·措施选择与定位配置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 ·顶极群落原则 | 第27页 |
| ·地貌格局原则 | 第27页 |
| ·充分利用生态位的原则 | 第27页 |
| ·长短结合原则 | 第27页 |
| ·用养结合原则 | 第27页 |
| ·最小土壤流失量原则 | 第27页 |
| ·综合治理原则 | 第27页 |
| ·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 第27-28页 |
| ·治理开发与人工调控相结合 | 第28页 |
| ·市郊与市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相结合原则 | 第28页 |
| ·措施选择与总体布局定位配置 | 第28-29页 |
| ·生物措施 | 第28页 |
| ·工程措施 | 第28页 |
| ·农牧业措施 | 第28-29页 |
| ·高效开发措施 | 第29页 |
| ·优化结构模式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 第29-30页 |
| ·优化结构模式设计的理论方法 | 第29页 |
| ·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29-30页 |
| 3 多目标综合优化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0-39页 |
| ·目标函数选择 | 第30-31页 |
| ·参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 ·模型设计 | 第32-39页 |
| ·决策变量设计 | 第32页 |
| ·约束方程 | 第32-33页 |
| ·目标函数 | 第33页 |
| ·模型方程求解 | 第33-38页 |
| ·最优解 | 第38页 |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4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体模型建造及效益分析 | 第39-43页 |
| ·治理开发措施实施情况 | 第39-40页 |
| ·治理开发效益分析计算 | 第40-43页 |
| ·基础效益(保水、保土效益)计算 | 第40-41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1-42页 |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42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2-43页 |
| 5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发表论文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