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序说 | 第8-18页 |
第一节 诗僧的得名由来 | 第8-10页 |
第二节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述略 | 第10-18页 |
一、 诗僧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二、 晚唐五代诗僧研究的现状和任务 | 第12-14页 |
三、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可行性 | 第14-16页 |
四、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范围 | 第16页 |
五、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六、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18-54页 |
第一节 “余响入霜钟”--风云变幻的乱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 第18-26页 |
一、 排佛毁佛和奉佛兴佛的跷跷板运动 | 第18-22页 |
二、 独特的地域性 | 第22-26页 |
第二节 佛教的发展演变 | 第26-32页 |
一、 “一花开五叶”--禅宗的兴盛 | 第26-28页 |
二、 佛教外学的发展 | 第28-32页 |
第三节 “润物细无声”--唐诗的发展 | 第32-54页 |
一、 唐诗的进一步普及 | 第32-35页 |
二、 “诗言志”的传统 | 第35-36页 |
三、 僧俗交往的密切--禅悦之风 | 第36-42页 |
四、 僧学诗--“一字师”的故事 | 第42-46页 |
五、 以诗参禅的风气 | 第46-54页 |
第二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考 | 第54-86页 |
第一节 庐山诗僧群 | 第54-58页 |
第二节 闽地诗僧群 | 第58-61页 |
第三节 吴越诗僧群 | 第61-66页 |
第四节 湖湘诗僧群 | 第66-69页 |
第五节 荆南诗僧群 | 第69-72页 |
第六节 西蜀诗僧群 | 第72-76页 |
第七节 岭南诗僧群 | 第76-77页 |
第八节 长安诗僧群 | 第77-79页 |
第九节 北方诗僧群 | 第79-81页 |
第十节 宋初“九僧” | 第81-86页 |
第三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特征 | 第86-128页 |
第一节 群体的组织形态的特征 | 第86-94页 |
一、 以师徒传承、友朋往来为主要组织方式 | 第86-87页 |
二、 南方籍诗僧多 | 第87页 |
三、 流动性强 | 第87-88页 |
四、 多才多艺 | 第88-92页 |
五、 多为禅僧 | 第92-93页 |
六、 多为律僧 | 第93-94页 |
第二节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心态 | 第94-128页 |
一、 晚唐五代诗僧交游考 | 第94-107页 |
二、 亦僧亦俗、儒、禅互补的双重人格结构 | 第107-112页 |
三、 酷爱诗歌 | 第112-114页 |
四、 崇尚苦吟 | 第114-119页 |
五、 追逐名利 | 第119-122页 |
六、 终南捷径--先僧后仕 | 第122-128页 |
第四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诗歌创作特征 | 第128-168页 |
第一节 晚唐五代诗僧著述考 | 第128-135页 |
第二节 僧诗创作的主题趋向 | 第135-144页 |
一、 典型的僧居图 | 第135-137页 |
二、 独特的山水景 | 第137-139页 |
三、 细腻的咏物趣 | 第139-140页 |
四、 智慧的禅理诗 | 第140-142页 |
五、 强烈的现实情 | 第142-144页 |
第三节 诗体的多样性 | 第144-152页 |
一、 近体诗的兴旺发达 | 第144页 |
二、 乐府诗的独放异彩 | 第144-152页 |
第四节 僧诗的风格特征 | 第152-163页 |
一、 偈颂味 | 第152页 |
二、 奇崛怪诞 | 第152-158页 |
三、 清幽冷峭 | 第158-163页 |
第五节 晚唐五代诗僧的诗歌理论著作 | 第163-168页 |
一、 僧齐己《风骚旨格》 | 第163-164页 |
二、 僧虚中《流类手鉴》 | 第164页 |
三、 僧神彧《诗格》 | 第164-165页 |
四、 僧保暹《处囊诀》 | 第165-168页 |
第五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 第168-176页 |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 第168-172页 |
二、 在中国佛教史、中国禅宗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 第172-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3页 |
后记 | 第183-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