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导论 | 第9-38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概览 | 第9-25页 |
(一) 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鸟瞰 | 第9-13页 |
(二) 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总体态势和基本取向 | 第13-16页 |
(三) 国内可持续发展理论哲学研究概况 | 第16-25页 |
二、 本文研究的主要原则与基本思路 | 第25-38页 |
(一) 本文研究对象之确定: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9页 |
(二) 本文研究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启示 | 第29-33页 |
(三)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基本思路 | 第33-38页 |
第一章 社会发展理论传统范式的基本框架 | 第38-60页 |
一、 作为现代性话语的发展观念和社会发展理论 | 第38-46页 |
(一)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发展观念 | 第40-42页 |
(二) 启蒙运动: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传统发展理论的萌动 | 第42-46页 |
二、 社会发展理论传统范式的基本框架 | 第46-53页 |
(一) 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论 | 第46-49页 |
(二) 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理论 | 第49-53页 |
三、 社会发展理论传统范式的哲学检审 | 第53-60页 |
第二章 社会发展理论传统范式的危机与革命 | 第60-87页 |
一、 社会发展理论传统范式陷入危机的直接原因 | 第60-65页 |
(一) 环境问题“从天而降” | 第61-63页 |
(二) ”发展”失败的呈现与发展认识论的变革 | 第63-65页 |
二、 社会发展理论传统范式的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 第65-87页 |
(一) 检视表象:《寂静的春天》对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透析 | 第65-70页 |
(二) 探究原因:《增长的极限》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 | 第70-76页 |
(三) 弃旧图新:从《只有一个地球》到《我们共同的未来》:新的发展理念的发展道路的确立 | 第76-87页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合理性--”绿色经典”的哲学之维 | 第87-147页 |
一、 质疑人类中心主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87-103页 |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 | 第88-92页 |
(二) 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 第92-98页 |
(三) 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98-103页 |
二、 超越“经济决定主义”,揭示自然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 第103-116页 |
(一) 超越“经济决定主义” | 第104-107页 |
(二) 揭示自然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 第107-116页 |
三、 反思“理性经济人”,提倡人类的“整体意识” | 第116-147页 |
(一) ”理性经济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它的批判 | 第116-124页 |
(二) 以人类“整体意识”规范可持续发展 | 第124-147页 |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性的限度 | 第147-208页 |
一、 马克思哲学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原则立场 | 第149-169页 |
(一) 马克思哲学关于”社会发展”的不同用法 | 第149-151页 |
(二) 澄清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基本方位 | 第151-155页 |
(三) 自然界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界:社会发展的本根性向度 | 第155-165页 |
(四) 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趣的“四重协奏”:社会发展的核心构成 | 第165-169页 |
二、 社会发展理论范式革命的积极成果 | 第169-180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性 | 第169-176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批判的不彻底性 | 第176-180页 |
三、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若干哲学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 第180-208页 |
(一) 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全面恶化的主因究竟是什么? | 第181-199页 |
(二) 资本主导下的社会公正及其意义 | 第199-208页 |
不是结语的结语 | 第208-21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1-216页 |
后记 | 第216-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