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第1章 概述 | 第8-11页 |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进行互联网接入的必要性 | 第8-9页 |
·现代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对数据通信提出的要求 | 第8页 |
·互联网方式与传统方式的性能比较 | 第8-9页 |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进行互联网接入的现状 | 第9-10页 |
·存在操作系统的环境 | 第9页 |
·不存在操作系统的环境 | 第9-10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2章 TCP/IP协议栈的分析 | 第11-34页 |
·协议的分层 | 第11-13页 |
·分层的必要性 | 第11页 |
·TCP/IP得分层模型 | 第11-13页 |
·网络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ARP) | 第13-14页 |
·Internet协议:无连接数据报投递 | 第14-18页 |
·Internet数据报 | 第15-16页 |
·路由选择 | 第16页 |
·ICMP协议 | 第16-18页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第18-21页 |
·确定最终目的站 | 第18-19页 |
·用户数据报协议 | 第19-20页 |
·UDP的伪首部 | 第20页 |
·UDP的封装与协议分层 | 第20-21页 |
·可靠的数据流运输服务(TCP) | 第21-34页 |
·对数据流投递的需求 | 第21页 |
·可靠投递服务的特性 | 第21-22页 |
·提供可靠性 | 第22-24页 |
·滑动窗口概念 | 第24-25页 |
·端口、连接与端点 | 第25-26页 |
·TCP的报文格式 | 第26-27页 |
·确认与重传 | 第27页 |
·超时与重传 | 第27-31页 |
·TCP状态机 | 第31-34页 |
第3章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互联网接入的软硬件体系结构、实现与性能分析 | 第34-57页 |
·硬件结构 | 第34-35页 |
·软件结构 | 第35-37页 |
·实现 | 第37-55页 |
·协议栈实现的目标 | 第37页 |
·网络接口层的实现 | 第37-41页 |
·硬件驱动模块 | 第37-38页 |
·分组的分路 | 第38-39页 |
·ARP协议 | 第39-41页 |
·IP层的实现 | 第41-44页 |
·输入部分 | 第42-43页 |
·输出部分 | 第43页 |
·PING的实现 | 第43-44页 |
·UDP的实现 | 第44-47页 |
·接收UDP报文 | 第45-46页 |
·发送UDP报文 | 第46-47页 |
·TCP的实现 | 第47-55页 |
·TCP协议栈提供的API | 第49-50页 |
·有限状态自动机的实现 | 第50-55页 |
·性能分析 | 第55-57页 |
·进行性能分析的意义 | 第55-56页 |
·性能分析的结果 | 第56-57页 |
第4章 应用举例、问题的分析和展望 | 第57-61页 |
·UDP协议应用实例 | 第57-59页 |
·TCP协议应用实例 | 第59-60页 |
·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与展望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