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前言 | 第1-10页 |
2 、 蚓激酶肠溶微囊的制备 | 第10-27页 |
·剂型选择 | 第10-11页 |
·蚓激酶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现有肠溶胶囊存在问题分析 | 第11页 |
·微囊的优点 | 第11页 |
·仪器与药品 | 第11-12页 |
·主要仪器 | 第11-12页 |
·主要药品 | 第12页 |
·蚓激酶肠溶微囊制备工艺研究 | 第12-27页 |
·囊材的选择 | 第12页 |
·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微囊工艺研究 | 第12-20页 |
·以乙醇及丙酮为溶剂 | 第13-18页 |
·其他溶剂的选择 | 第18-20页 |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囊 | 第20-27页 |
·喷雾干燥的原理 | 第20页 |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囊 | 第20-27页 |
(1) 基本工艺路线的确定 | 第21页 |
(2) 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21-27页 |
① W/O型乳剂的形成 | 第21-24页 |
② 喷雾干燥的温度选择 | 第24-25页 |
③ 丙烯酸树脂Ⅱ号与丙烯酸树脂Ⅲ号制备微球比较 | 第25页 |
④ 丙烯酸树脂溶解PH值比较 | 第25-27页 |
⑤ 讨论 | 第27页 |
3 、 蚓激酶肠溶微囊的评价 | 第27-39页 |
·仪器与药品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主要药品 | 第28页 |
·蚓激酶微囊的微粒分布 | 第28-31页 |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第28页 |
·蚓激酶微囊扫描电镜观察 | 第28-31页 |
·包封率(Embedding Ratio,ER)的测定 | 第31-32页 |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方法的建立 | 第31-32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1-32页 |
·包封率的测定 | 第32页 |
·载药量(Drug Loading,DL)和原料利用率 | 第32-33页 |
·蚓激酶活性测定 | 第33-35页 |
·发色底物S-2251法测定蚓激酶活性方法的建立 | 第33-34页 |
·发色底物S-2251测定蚓激酶的原理 | 第33页 |
·激酶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3-34页 |
·蚓激酶药物原材料的测定 | 第34-35页 |
·蚓激酶微囊蚓激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页 |
·蚓激酶肠溶微囊体外释药考查 | 第35-38页 |
·蚓激酶肠溶微囊在人工胃液中的释药 | 第35页 |
·蚓激酶肠溶微囊在人工肠液中释药考察 | 第35-38页 |
·不含胰酶人工肠液中的释药 | 第35-36页 |
·用放射性方法测定蚓激酶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 | 第36-38页 |
(1) Na~(131)I标记蚓激酶 | 第37页 |
(2) 人工肠液中~(131)I释放测定 | 第37-3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关于收率、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38-39页 |
·关于微囊形状 | 第39页 |
·关于释药测定 | 第39页 |
4 、 蚓激酶肠溶微囊体内过程研究 | 第39-46页 |
·仪器与药品 | 第39-40页 |
·在小鼠体内过程研究 | 第40-41页 |
·在家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41-44页 |
·试剂及实验动物 | 第41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41-44页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41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42页 |
·回收率测定 | 第42页 |
·家犬给药及取血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及数据 | 第43-44页 |
·蚓激酶微囊药效学试验 | 第44-46页 |
·被试样品及试剂 | 第44页 |
·试验动物 | 第44页 |
·仪器 | 第44-45页 |
·试验方法及结果 | 第45-46页 |
·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45-46页 |
5 、 质量标准 | 第46-49页 |
6 、 结论 | 第49-52页 |
7 、 综述 | 第52-60页 |
8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9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