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1 植物医药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1.1 利用植物表达异源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1.2 关于外源蛋白受体系统和表达系统 | 第11页 |
| 1.3 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分子生物学 | 第11-13页 |
| 2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13-24页 |
| 2.1 目的基因的克隆技术 | 第13页 |
| 2.2 外源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15页 |
| 2.3 转化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15页 |
| 2.4 农杆菌介导的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分子基础及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2.4.1 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发展概述 | 第15页 |
| 2.4.2 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分子机理 | 第15-16页 |
| 2.4.3 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优点 | 第16页 |
| 2.4.4 影响单子叶植物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 第16-21页 |
| 2.4.5 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2.5 基因枪介导的转化技术 | 第22页 |
| 2.5.1 基因枪转化的工作原理 | 第22页 |
| 2.5.2 影响基因枪转化频率的因素 | 第22页 |
| 2.6 转基因遗传研究 | 第22-24页 |
| 第二部分 香蕉遗传转化研究 | 第24-60页 |
| 第一章 香蕉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 1.1 香蕉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研究 | 第24页 |
| 1.2 香蕉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0页 |
| 2.1 材料 | 第27-30页 |
| 2.1.1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 2.1.2 菌株与质粒 | 第27页 |
| 2.1.3 工具酶 | 第27页 |
| 2.1.4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 2.1.5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 2.1.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8-30页 |
| 2.1.7 香蕉组织培养基及转化用培养基 | 第30页 |
| 2.1.8 动物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2.2 方法 | 第30-40页 |
| 2.2.1 hEGF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 2.2.2 EGF的原核表达和EGF的纯化 | 第31-32页 |
| 2.2.3 抗血清的制备和ELISA检测 | 第32-33页 |
| 2.2.4 植物双元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3-35页 |
| 2.2.5 双元表达质粒转化农杆菌 | 第35页 |
| 2.2.6 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 第35-36页 |
| 2.2.7 PCR扩增法制备生物素(地高辛)探针与纯化 | 第36-37页 |
| 2.2.8 基础抗性的测定 | 第37页 |
| 2.2.9 农杆菌法转化 | 第37页 |
| 2.2.10 基因枪法转化 | 第37-38页 |
| 2.2.11 转化体的筛选 | 第38页 |
| 2.2.12 转化体的分子检测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0-60页 |
| 3.1 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基因的合成、鉴定以及表达质粒构建 | 第40-45页 |
| 3.1.1 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基因的合成 | 第40-41页 |
| 3.1.2 hEGF基因表达质粒载体构建 | 第41页 |
| 3.1.3 纯化hEGF蛋白活性分析 | 第41-43页 |
| 3.1.4 小鼠血清ELISA检测结果 | 第43页 |
| 3.1.5 小鼠血清dot-blotting杂交检测 | 第43-45页 |
| 3.2 农杆菌介导的香蕉遗传转化 | 第45-60页 |
| 3.2.1 香蕉再生系统的优化 | 第45-50页 |
| 3.2.2 植物表达质粒导入农杆菌 | 第50-52页 |
| 3.2.3 香蕉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52-56页 |
| 3.2.4 香蕉转化方法的确定 | 第56-57页 |
| 3.2.5 筛选剂的选择 | 第57页 |
| 3.2.6 转化体的筛选 | 第57-58页 |
| 3.2.7 程序化的转化和筛选 | 第58-59页 |
| 3.2.8 转化体的分子检测 | 第59-60页 |
| 第三部分 芦荟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 第60-77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60-61页 |
| 1.1 芦荟的应用价值 | 第60页 |
| 1.2 芦荟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第60-6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 2.1 材料 | 第61页 |
| 2.2 方法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62-77页 |
| 3.1 芦荟再生系统的优化 | 第62-69页 |
| 3.2 芦荟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69-73页 |
| 3.3 程序化的转化与筛选 | 第73-77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和结论 | 第77-84页 |
| 第一章 讨论 | 第77-82页 |
| 1.1 关于遗传转化受体系统 | 第77-78页 |
| 1.2 关于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 第78-79页 |
| 1.3 关于抑菌性抗生素的影响 | 第79页 |
| 1.4 关于调控元件 | 第79页 |
| 1.5 关于选择标记 | 第79-80页 |
| 1.6 转基因香蕉生产医药蛋白的可行性 | 第80页 |
| 1.7 关于转化方法 | 第80页 |
| 1.8 关于工作的延续性 | 第80-82页 |
| 第二章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