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行政监督体制的一般分析 | 第1-8页 |
(一) 行政监督体制的涵义 | 第5-7页 |
1、 监督与行政监督 | 第5-6页 |
2、 行政监督的特点 | 第6-7页 |
3、 行政监督体制 | 第7页 |
(二) 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必要性 | 第7-8页 |
二、 利益及“自利人”假设 | 第8-16页 |
(一) 利益的内涵 | 第8-10页 |
1、 中西方思想家的利益观 | 第8-9页 |
2、 利益的科学内涵 | 第9-10页 |
(二) “自利人”假设 | 第10-16页 |
1、 “自利人”假设的内容 | 第10-11页 |
2、 “自利人”假设的正确性 | 第11-13页 |
3、 “自利人”假设与行政监督 | 第13-16页 |
三、 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分析 | 第16-32页 |
(一) 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历史渊源和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1、 马恩、列宁的国家监督理论与苏联的实践 | 第16-18页 |
2、 中国行政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 第18-20页 |
(二) 当前我国各种行政监督形式的利益分析 | 第20-32页 |
1、 政治监督 | 第20-23页 |
2、 国家监督 | 第23-29页 |
3、 社会监督 | 第29-32页 |
四、 改革与优化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 | 第32-45页 |
(一) 调整和重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 第33-37页 |
1、 正确处理党和人大、和政府的关系 | 第33-35页 |
2、 改革党内监督体制 | 第35页 |
3、 重新整合国家机构中的专门监督部门 | 第35-36页 |
4、 改革司法体制,扩大司法监督的权限 | 第36-37页 |
(二) 扩大行政监督体制的民主基础 | 第37-41页 |
1、 国家机关的民主化 | 第38-39页 |
2、 党内民主化 | 第39-40页 |
3、 社会民主化 | 第40-41页 |
(三) 健全监督责任制,实现行政监督的法治化 | 第41-45页 |
1、 明确监督责任,建立责任监督制度 | 第41-43页 |
2、 健全法律体系,实行依法监督,实现行政监督的法治化 | 第43-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