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兴安落叶松种群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1.1.1 兴安落叶松种群在落叶松属植物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及其发生和演化 | 第9-11页 |
1.1.2 兴安落叶松的开然分布及我国境内兴安落叶松天然分布区内的生境及林型 | 第11-13页 |
1.1.3 兴安落叶松的分类学研究 | 第13-14页 |
1.1.4 兴安落叶松种群变异类型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2 两种材色兴安落叶松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19-23页 |
2.1 外业调查和采样 | 第19页 |
2.2 形态特征 | 第19-22页 |
2.2.1 外部形态特征的区别 | 第19-22页 |
2.2.2 幼球果颜色与木材颜色的相关 | 第22页 |
2.3 生态学特性及分布规律 | 第22-23页 |
3 两种材色兴安落叶松木材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23-27页 |
3.1 试材采集与加工 | 第23页 |
3.2 测试内容与方法 | 第2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3.4 小结 | 第26-27页 |
4 两种材色兴安落叶松木材超微结构与木材分子的比较 | 第27-37页 |
4.1 材料 | 第27页 |
4.2 方法 | 第27-28页 |
4.2.1 超微结构试验 | 第27页 |
4.2.2 木材分子解剖试验 | 第27-2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4.3.1 超微结构 | 第28-36页 |
4.3.2 木材解剖分子的测定 | 第36页 |
4.4 小结 | 第36-37页 |
5 白材落叶松的分类等级及拉丁学名 | 第37-40页 |
5.1 白材兴安落叶松新的拉丁学名组合 | 第37-38页 |
5.2 白材兴安落叶松分类学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5.3 白材兴安落叶松木材优质的特性 | 第39页 |
5.4 白材兴安落叶松速生的特性 | 第39页 |
5.5 白材兴安落叶松分布的特点 | 第39-40页 |
6 兴安落叶松遗传结构与白材兴安落叶松的进化机理 | 第40-56页 |
6.1 等位酶电泳技术的应用 | 第40-4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6.2.1 取样原则与依据 | 第41-43页 |
6.2.2 取样方法 | 第43页 |
6.2.3 样品处理 | 第43页 |
6.2.4 制胶及跑胶 | 第43-44页 |
6.2.5 染色、记录、制干胶 | 第44-45页 |
6.3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6.4 等位酶位点和等位基因的确定 | 第46-49页 |
6.5 兴安落叶松种群遗传结构 | 第49-53页 |
6.5.1 兴安落叶松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0-51页 |
6.5.2 兴安落叶松的种群分化 | 第51-52页 |
6.5.3 兴安落叶松居群间遗传关系的测量 | 第52-53页 |
6.6 白材兴安落叶松的变异式样 | 第53-55页 |
6.6.1 两种材色兴安落叶松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53-54页 |
6.6.2 白材兴安落叶松的进化机制 | 第54-55页 |
6.7 小结 | 第55-56页 |
7 两种材色兴安落叶松种子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56-61页 |
7.1 种子形态学比较 | 第56-58页 |
7.1.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7.1.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7.2 种子品质的比较 | 第58-61页 |
7.2.1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7.2.2 种子千粒重的测试 | 第58页 |
7.2.3 种子发芽生理测定 | 第58-59页 |
7.2.4 解剖质量分析 | 第59页 |
7.2.5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7.3 小结 | 第61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61-66页 |
8.1 结论 | 第61-63页 |
8.2 建议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图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