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第10-29页 |
1.1 四硫代过渡金属酸盐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1.1 合成研究 | 第10-11页 |
1.1.2 稳定性 | 第11页 |
1.1.3 谱学性质及成键分析 | 第11-12页 |
1.1.4 氧化还原性能 | 第12-13页 |
1.1.5 配位能力的比较 | 第13页 |
1.2 以四硫代钼钨酸盐为原料合成簇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13-20页 |
1.2.1 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1.2.2 结构类型及特征 | 第14-17页 |
1.2.3 固相反应成簇规律及阳离子效应 | 第17-18页 |
1.2.4 簇合物簇骼反应 | 第18-19页 |
1.2.5 谱学性质 | 第19-20页 |
1.2.6 非线性光学性质 | 第20页 |
1.3 以四硫代钒酸铵为原料合成簇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20-29页 |
1.3.1 合成研究 | 第21页 |
1.3.2 结构特征 | 第21-25页 |
1.3.3 分子光谱性质 | 第25-26页 |
1.3.4 ~(51)VNMR研究 | 第26-27页 |
1.3.5 磁性 | 第27页 |
1.3.6 反应机理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6页 |
2.1 簇合物的合成与反应性 | 第29-33页 |
2.1.1 药品 | 第29-30页 |
2.1.2 原料的制备 | 第30-31页 |
2.1.3 簇合物的合成 | 第31-32页 |
2.1.4 V-S-Cu簇合物反应性研究 | 第32-33页 |
2.2 谱学实验 | 第33页 |
2.2.1 红外光谱 | 第33页 |
2.2.2 拉曼光谱 | 第33页 |
2.2.3 紫外光谱 | 第33页 |
2.2.4 荧光光谱 | 第33页 |
2.2.5 环伏安谱 | 第33页 |
2.3 单晶结构测定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 | 第36-51页 |
3.1 [VS4(Cupph3)I](Ⅰ)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 | 第36-40页 |
3.2 [VS4(CuPPh3)4(μ-I)][VS4(CuPPh3)4(It)(Ⅱ)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 | 第40-44页 |
3.3 VS4Cu6Py8I3(Ⅲ)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 | 第44-49页 |
3.4 簇合物分子结构特征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簇合物的谱学性质讨论 | 第51-67页 |
4.1 红外光谱 | 第51-60页 |
4.1.1 以PPh_3作为第二配体的簇合物的红外光谱归属 | 第51-53页 |
4.1.2 以Py为第二配体的簇合物的红外光谱归属 | 第53-54页 |
4.1.3 某些可能含有混合配体的簇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 第54-55页 |
4.1.4 含钒杂多酸盐硫代物的红外光谱归属 | 第55-60页 |
4.2 拉曼光谱 | 第60-62页 |
4.3 电子光谱 | 第62-65页 |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2-64页 |
4.3.2 荧光光谱 | 第64-65页 |
4.4 环伏安谱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反应性讨论和设计合成 | 第67-72页 |
5.1 反应性讨论 | 第67-69页 |
5.1.1 原料(NH_4)_3VS_4的反应性 | 第67页 |
5.1.2 簇合物反应性的初步探讨 | 第67-69页 |
5.2 簇合物设计合成初探 | 第69-72页 |
第六章 初步量子化学计算 | 第72-76页 |
6.1 关于[VS_4]~(3-)的从头算 | 第72页 |
6.2 簇合物的量化计算 | 第72-75页 |
6.2.1 VS_4Cu_3(PPh_3)_4(Ⅳ)的赝实从头算 | 第72-73页 |
6.2.2 VS_4(CuPPh_3)_4I(Ⅰ)的赝实从头算 | 第73页 |
6.2.3 VS_4(CuPPh_3)_5I_2(Ⅴ)的赝实从头算 | 第73-74页 |
6.2.4 VS_4Cu_6Py_8I_3(Ⅲ)的赝实从头算 | 第74-75页 |
6.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已发表文章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