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49页 |
1 农业区域开发面临的形势 | 第13-18页 |
1.1 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 | 第13-18页 |
1.1.1 国内外形势 | 第13-15页 |
1.1.2 中国的国情 | 第15-18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8-30页 |
2.1 食物生产的简单回顾 | 第18-19页 |
2.2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 第19-21页 |
2.2.1 乌拉圭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2.2 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挑战 | 第20-21页 |
2.2.3 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机遇 | 第21页 |
2.2.4 中国国内市场的被动调节作用 | 第21页 |
2.3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 第21-24页 |
2.3.1 调整的新特征 | 第22-23页 |
2.3.2 调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2.4 西部大开发的契机 | 第24-28页 |
2.4.1 西部开发的优势 | 第24-25页 |
2.4.2 西部开发的劣势 | 第25-27页 |
2.4.3 西部及西北地区的开发研究 | 第27-28页 |
2.5 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 第28页 |
2.6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第28-29页 |
2.7 研究的方法 | 第29-30页 |
3 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分析与评价 | 第30-49页 |
3.1 自然条件基本特征 | 第30-35页 |
3.1.1 地貌 | 第30-32页 |
3.1.2 气候 | 第32-33页 |
3.1.3 土壤 | 第33-35页 |
3.2 农业自然资源分析与评价 | 第35-43页 |
3.2.1 农业气候资源 | 第36-38页 |
3.2.2 土地资源 | 第38-39页 |
3.2.3 水资源 | 第39-41页 |
3.2.4 农作物种质资源 | 第41-42页 |
3.2.5 畜牧业种质资源 | 第42-43页 |
3.3 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分析与评价 | 第43-49页 |
3.3.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43-47页 |
3.3.2 区域开发的社会评价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开发潜力研究 | 第49-95页 |
4 土地开发潜力研究 | 第49-66页 |
4.1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基础 | 第49-50页 |
4.2 光温生产潜力 | 第50-53页 |
4.2.1 光合生产潜力研究 | 第50-51页 |
4.2.2 光温生产潜力研究 | 第51页 |
4.2.3 估算结果 | 第51-53页 |
4.3 耕地生产潜力与开发潜力 | 第53-57页 |
4.3.1 估算方法 | 第53-54页 |
4.3.2 研究地域参数取值 | 第54-56页 |
4.3.3 估算结果 | 第56-57页 |
4.4 草地生产潜力与开发潜力 | 第57-60页 |
4.4.1 有关参数估算 | 第57-58页 |
4.4.2 估算结果 | 第58-59页 |
4.4.3 饲草的理论载畜量和开发潜力 | 第59-60页 |
4.5 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和开发潜力 | 第60-65页 |
4.5.1 水分的作用机制 | 第60-62页 |
4.5.2 研究方法介绍 | 第62-63页 |
4.5.3 研究方法 | 第63页 |
4.5.4 计算结果 | 第63-65页 |
4.6 小结 | 第65-66页 |
5 土地生产力潜力研究 | 第66-78页 |
5.1 土壤对区域开发潜力的影响 | 第66-71页 |
5.1.1 作用机制 | 第66-67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67页 |
5.1.3 土壤生产力系数 | 第67-70页 |
5.1.4 土壤生产力和耕地开发潜力 | 第70-71页 |
5.2 人工投入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增进 | 第71-74页 |
5.2.1 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 第71-72页 |
5.2.2 各可变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 | 第72-74页 |
5.3 陕西主要食物综合生产力潜力 | 第74-77页 |
5.3.1 研究的方法 | 第74-76页 |
5.3.2 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6 市场区域开发潜力研究 | 第78-95页 |
6.1 市场容量 | 第78-85页 |
6.1.1 人口发展预测 | 第78-81页 |
6.1.2 市场主要食物需求预测 | 第81-85页 |
6.2 市场消费潜力 | 第85-89页 |
6.2.1 主要食物的市场潜力 | 第85-87页 |
6.2.2 主要食物和周边市场潜力 | 第87-88页 |
6.2.3 农村居民对食物的购买潜力 | 第88-89页 |
6.3 农产品市场占有潜力 | 第89-93页 |
6.3.1 主要农畜产品市场 | 第89-91页 |
6.3.2 特色农产品市场 | 第91-92页 |
6.3.3 其它产品市场 | 第92-93页 |
6.4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三章 开发模式研究 | 第95-134页 |
7 农业开发战略模式研究 | 第95-105页 |
7.1 农业发展模式 | 第95-98页 |
7.1.1 问题的提出 | 第95-96页 |
7.1.2 主要农业发展模式比较 | 第96-97页 |
7.1.3 农业发展模式评价 | 第97-98页 |
7.1.4 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模式 | 第98页 |
7.2 陕西农业发展战略模式 | 第98-103页 |
7.2.1 农业发展现阶段的特点 | 第98-99页 |
7.2.2 区域开发的总体战略构思 | 第99-101页 |
7.2.3 农业发展的战略模式 | 第101-102页 |
7.2.4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措施 | 第102-103页 |
7.3 陕西农业区域开发发展模式 | 第103-105页 |
8 农业区域开发的模式 | 第105-123页 |
8.1 农业优化模式的基础 | 第105-111页 |
8.1.1 思想基础 | 第105-106页 |
8.1.2 理论基础 | 第106-108页 |
8.1.3 实践经验 | 第108-111页 |
8.2 区域开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 | 第111-116页 |
8.2.1 土地资源的配置现状 | 第112-114页 |
8.2.2 土地区域配置模式 | 第114-116页 |
8.3 以果业为支柱的园地配置模式 | 第116-119页 |
8.3.1 园地利用现状 | 第116-118页 |
8.3.2 园地优化配置模式 | 第118-119页 |
8.4 畜牧业开发模式 | 第119-123页 |
8.4.1 开发的思路 | 第119页 |
8.4.2 畜牧业区域配置模式 | 第119-122页 |
8.4.3 畜牧业种群结构模式 | 第122-123页 |
9 农作物种植结构配置模式 | 第123-134页 |
9.1 耕作栽培模式 | 第123-127页 |
9.1.1 耕作栽培模式的演进规律 | 第123-124页 |
9.1.2 开发面临的实际 | 第124页 |
9.1.3 耕作制度配置模式 | 第124-127页 |
9.2 农作物种植结构模式 | 第127-131页 |
9.2.1 农作物生产现状 | 第127-128页 |
9.2.2 作物结构模式 | 第128-131页 |
9.2.3 农作物种植模式 | 第131页 |
9.3 人工生产要素配置模式 | 第131-134页 |
9.3.1 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 | 第131-133页 |
9.3.2 人工生产要素化肥的配置模式 | 第133-134页 |
第四章 理论探讨 | 第134-150页 |
10 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 第134-145页 |
10.1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陕西的地位 | 第134-137页 |
10.1.1 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特征 | 第134-135页 |
10.1.2 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区位优势 | 第135-136页 |
10.1.3 陕西农业区域开发的经验教训 | 第136-137页 |
10.2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137-140页 |
10.2.1 陕西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 第137-139页 |
10.2.2 发展阶段判断 | 第139-140页 |
10.3 农业区域开发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 第140-145页 |
10.3.1 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第140-141页 |
10.3.2 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 | 第141-143页 |
10.3.3 食物质量与数量安全 | 第143-145页 |
11 结论与讨论 | 第145-150页 |
11.1 开发潜力 | 第145-147页 |
11.2 开发模式 | 第147-149页 |
11.3 理论探讨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