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16页 |
| 1.1 番茄抗叶霉病的研究进展 | 第6-15页 |
| 1.1.1 对番茄叶霉菌的研究 | 第6-8页 |
| 1.1.2 对番茄叶霉病抗病性的研究 | 第8-11页 |
| 1.1.3 番茄叶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1.4 番茄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 第12-14页 |
| 1.1.5 研究展望 | 第14-15页 |
| 1.2 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6-23页 |
| 2.1 试验1 哈尔滨市叶霉菌生理小种再分化的研究 | 第16-18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 2.1.2 试验方法 | 第16-18页 |
| 2.2 试验2 野生种番茄对叶霉病的抗性鉴定 | 第18-19页 |
| 2.2.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2.2.2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 2.3 试验3 野生番茄接种番茄叶霉病后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 第19-22页 |
| 2.3.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2.3.2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 2.4 试验4 野生种番茄接种叶霉菌后其叶片显微结构研究 | 第22-23页 |
| 2.4.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2.4.2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 3.1 哈尔滨市叶霉菌生理小种分化鉴定的结果 | 第23页 |
| 3.2 野生番茄对叶霉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23-24页 |
| 3.3 野生番茄接种番茄叶霉病后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结果分析 | 第24-30页 |
| 3.3.1 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接种叶霉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 第26页 |
| 3.3.2 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接种叶霉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第26-27页 |
| 3.3.3 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接种时霉菌后叶片的电导率变化 | 第27-29页 |
| 3.3.4 野生番茄与栽培番茄接种叶霉菌后叶片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 3.4 野生番茄在接种叶霉病后叶片显微结构的变化 | 第30-32页 |
| 3.4.1 野生番茄在接种时霉病后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 3.4.2 野生番茄在接种叶霉病后透射电镜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 4 讨论 | 第32-36页 |
| 4.1 关于病原菌的生理小种 | 第32页 |
| 4.2 关于接种鉴定的结果 | 第32页 |
| 4.3 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32-33页 |
| 4.4 野生番茄接种叶霉菌后叶片显微结构的变化 | 第33-34页 |
| 4.5 野生番茄抗叶霉病的机制 | 第34-36页 |
| 5 结论 | 第36-37页 |
| 图版 | 第37-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