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双江镇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1 绪论 | 第14-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当代建筑保护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乡土建筑保护观的内涵 | 第16-18页 |
·我国乡土建筑保护历程 | 第18-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2 长滩子大院历史及建筑特色研究 | 第23-48页 |
·长滩子大院历史环境沿革 | 第23-26页 |
·杨氏宅院的历史概况 | 第23-25页 |
·长滩子大院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长滩子大院社会文化背景 | 第26-29页 |
·家族伦理因素 | 第27页 |
·农耕文化因素 | 第27-28页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因素 | 第28页 |
·以地域关系为表现的生活方式因素 | 第28-29页 |
·长滩子大院的环境特色 | 第29-32页 |
·选址概况 | 第30页 |
·环境意象 | 第30-32页 |
·长滩子大院的建筑特色 | 第32-48页 |
·强调礼制,归整划一的平面型制 | 第32-36页 |
·注重秩序,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 | 第36-42页 |
·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装饰艺术 | 第42-45页 |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的营建技术 | 第45-48页 |
3 长滩子大院价值及现存分析 | 第48-71页 |
·长滩子大院内在价值评估 | 第48-55页 |
·见证杨氏家族早期的发展 | 第48-49页 |
·聚落乡村型宅院典型代表 | 第49-51页 |
·乡土艺术价值的体现 | 第51-53页 |
·乡土文化精神的延伸 | 第53-54页 |
·双江古镇保护的重要支点 | 第54-55页 |
·长滩子大院现状评估分析 | 第55-69页 |
·宅院历史空间环境现存状况 | 第55-57页 |
·建筑格局与形态现存状况 | 第57-60页 |
·建筑结构与构件损毁状况 | 第60-63页 |
·主要建筑材料损毁状况 | 第63-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4 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设计理论探讨 | 第71-89页 |
·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设计的原则 | 第71-74页 |
·保护宅院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 第71-72页 |
·注重宅院建筑保护的完整性 | 第72-73页 |
·强调宅院保护与发展的和谐性 | 第73-74页 |
·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设计的理念 | 第74-80页 |
·保护修复内容的扩展 | 第74-76页 |
·保护模式方法的确立 | 第76-77页 |
·修复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77-80页 |
·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设计的程序 | 第80-87页 |
·历史人文资料的收集调查 | 第80-81页 |
·现场勘查中的记录与绘制 | 第81-84页 |
·整体修复设计方案的内容 | 第84-85页 |
·修复施工中的进一步优化 | 第85-87页 |
·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设计的特征 | 第87-89页 |
5 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技术探讨 | 第89-125页 |
·长滩子大院乡土历史环境的保护 | 第89-94页 |
·宅院历史环境保护范围划分 | 第89-90页 |
·乡土空间景观的保护与整治 | 第90-92页 |
·交通组织与历史环境的协调 | 第92-93页 |
·公共设施与历史环境的协调 | 第93-94页 |
·长滩子大院建筑格局与形态修复 | 第94-98页 |
·宅院朝门“历史遗址”的修复方法 | 第94-95页 |
·南北院落“对称参照”的修复方法 | 第95-97页 |
·前厅正房“类比参照”的修复方法 | 第97-98页 |
·长滩子大院建筑结构的修复方法 | 第98-110页 |
·整体大木构架的“打牮拨正” | 第98-99页 |
·建筑屋面的“挑顶揭瓦”修复 | 第99-102页 |
·屋面防水材料和技术的运用 | 第102-103页 |
·针对立柱的挖补与墩接 | 第103-104页 |
·梁枋构件的归整和修配 | 第104-105页 |
·椽檩构件的修复与更换 | 第105-106页 |
·砖石墙体的防护与加固 | 第106-108页 |
·室内隔墙的修补和恢复 | 第108-109页 |
·天花和卷棚的修补加固 | 第109-110页 |
·长滩子大院装饰构件的修复方法 | 第110-114页 |
·依据损毁程度确立修复层次 | 第111页 |
·保留类旧构件的“原状保存” | 第111-112页 |
·修复类旧构件的“镶嵌补齐”和“修补加固” | 第112-113页 |
·恢复类新构件的“镜像移植” | 第113-114页 |
·长滩子大院建筑材料的修复方法 | 第114-119页 |
·利用和保护原有乡土材料 | 第114-116页 |
·旧材料表面的“清洗留白” | 第116-117页 |
·旧材料表面的“封护加固” | 第117-118页 |
·表面贴金和彩画的“原状复原” | 第118-119页 |
·长滩子大院防护性措施与方法 | 第119-123页 |
·宅院建筑的防虫与防腐处理 | 第119-120页 |
·宅院建筑的防火与防雷处理 | 第120-121页 |
·宅院建筑外围排水处理 | 第121-122页 |
·宅院建筑内部防潮处理 | 第122-123页 |
·长滩子大院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 第123-125页 |
·宅院再利用的主要功能定位 | 第123-124页 |
·现代设备设置与遗产保护的协调 | 第124-125页 |
6 结语 | 第125-129页 |
·长滩子大院保护修复探讨总结 | 第125-126页 |
·以乡土社会文化的研究为基础 | 第125-126页 |
·以现有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为参照 | 第126页 |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思考 | 第126-129页 |
·尊重传统乡土文化历史 | 第126-127页 |
·借鉴国外乡土遗产保护经验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附录 | 第133-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