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发展概况 | 第9-14页 |
·嵌入式系统与雷达信号处理的发展过程 | 第9-11页 |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及体系结构 | 第11-12页 |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第12-13页 |
·嵌入式系统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2 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分析 | 第15-23页 |
·引言 | 第15页 |
·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测速测距基本原理 | 第15-18页 |
·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处理的仿真 | 第18-19页 |
·恒虚警检测技术 | 第19-22页 |
·单元平均恒虚警检测器 | 第20-21页 |
·恒虚警检测后目标合并算法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23-36页 |
·引言 | 第23页 |
·系统的总体模块设计 | 第23页 |
·CPU模块设计 | 第23-30页 |
·ARM处理器 | 第24-26页 |
·存储部分设计 | 第26-27页 |
·通信接口模块设计 | 第27-29页 |
·人机交互系统模块 | 第29-30页 |
·FPGA模块设计 | 第30-32页 |
·DSP模块的实现 | 第32-34页 |
·DSP处理器 | 第32-33页 |
·DSP模块设计 | 第33-34页 |
·电源系统 | 第34页 |
·PCB布局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6-54页 |
·引言 | 第36页 |
·交叉编译环境 | 第36-38页 |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流程 | 第36-37页 |
·交叉编译环境的特点 | 第37-38页 |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第38页 |
·Bootloader及移植 | 第38-43页 |
·Bootloader简介 | 第39页 |
·Bootloader的主要任务与典型结构框架 | 第39-41页 |
·VIVI的移植 | 第41-43页 |
·Linux内核的移植 | 第43-46页 |
·ARMLinux的内核结构 | 第43-45页 |
·ARMLinux内核移植实现 | 第45-46页 |
·Linux驱动程序 | 第46-53页 |
·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 第47页 |
·Linux设备驱动的结构 | 第47-48页 |
·显示屏的驱动编写 | 第48-51页 |
·IDE设备驱动的编写 | 第51-53页 |
·网口驱动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FPGA设计与实现 | 第54-64页 |
·引言 | 第54页 |
·FFT模块的实现 | 第54-57页 |
·功能简介 | 第54-55页 |
·系统时序 | 第55页 |
·实现输入数据率转换双端口RAM | 第55页 |
·FFT核的实现 | 第55-57页 |
·实现输出数据率转换双端口RAM | 第57页 |
·与CPU的逻辑接口实现 | 第57-59页 |
·SDRAM的逻辑接口实现 | 第59-63页 |
·SDRAM的操作 | 第59-61页 |
·SDRAM控制器功能实现 | 第61-62页 |
·读写数据操作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系统调试 | 第64-69页 |
·引言 | 第64页 |
·系统硬件调试 | 第64-67页 |
·软件调试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束语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