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法律规避的界定及其特征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法律规避的界定 | 第11-15页 |
一、法律规避的传统定义 | 第11-12页 |
二、法律规避外延的拓展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我国法律规避现象的特征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法律规避问题的现状 | 第17-29页 |
第一节 我国法律规避的表现形式 | 第17-21页 |
一、积极作为的法律规避行为 | 第17-18页 |
二、消极不作为的法律规避行为 | 第18-21页 |
第二节 法律规避的合理性分析 | 第21-25页 |
一、社会主体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 第22-23页 |
二、我国民间法的客观存在及其特殊的作用 | 第23-25页 |
三、“法律不入之地”的民间法救济 | 第25页 |
第三节 法律规避对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25-29页 |
一、法律规避行为对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的冲击 | 第25-26页 |
二、法律规避行为对国家法的公平、公正理念的冲击 | 第26-27页 |
三、法律规避行为对民众法律信仰的冲击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法律规避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 第29-32页 |
一、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治”思想 | 第29-31页 |
二、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的价值观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法律多元——民间法和国家法的冲突 | 第32-35页 |
一、国家法律的统一性与民间规则的地方性之间的矛盾 | 第33-34页 |
二、国家法律供给与乡村地区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 第34页 |
三、国家法的普遍正义观与我国民众的特殊正义观之间的矛盾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法律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一、法律移植和法律本土化的冲突 | 第35-37页 |
二、法律漏洞的存在成为规避法律的有利条件 | 第37页 |
三、法律作为社会调节器的中立性的偏差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建构我国法律规避问题的解决机制 | 第39-51页 |
第一节 建立科学民主的立法制度 | 第39-43页 |
一、科学立法,提高立法技术 | 第39-41页 |
二、完善立法制度,进一步保证立法民主化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坚持法治,正确处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 第43-47页 |
一、立法上,谨慎把握法律的控制范围,同时纳入合理的民间因素; | 第44-45页 |
二、科学地将民间法引入司法领域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建设法治社会,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 第47-51页 |
一、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培养公民正确的义务观 | 第47-48页 |
二、司法公正是重塑法律信仰的关键 | 第48-49页 |
三、深化民众对法律实践的实际体验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