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加氢制备苯甲醛二氧化铈催化剂的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 ·绿色化学 | 第14页 |
| ·苯甲醛的合成方法 | 第14-19页 |
| ·甲苯氧化法 | 第15-16页 |
| ·苯甲醉氧化法 | 第16-17页 |
| ·苯乙烯氧化法 | 第17-18页 |
| ·其它原料法 | 第18-19页 |
| ·苯甲醛绿色生产工艺 | 第19-20页 |
| ·天然苯甲醛 | 第19页 |
| ·苯甲酸还原法制备苯甲醛 | 第19-20页 |
| ·苯甲酸还原法进展 | 第20-29页 |
| ·苯甲酸还原催化剂 | 第21-24页 |
| ·苯甲酸催化加氢还原反应机理 | 第24-29页 |
| ·氧化铈及其催化性能 | 第29-37页 |
| ·概述 | 第29-30页 |
| ·氧化还原性能 | 第30-33页 |
| ·纯与掺杂氧化铈的催化反应 | 第33-37页 |
| ·氧化铈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37页 |
| ·纳米氧化铈 | 第37-40页 |
| ·纳米氧化铈的制备 | 第38-39页 |
| ·纳米氧化铈的产业化开发 | 第39-40页 |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2-5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4页 |
| ·催化剂的性能考评 | 第44-45页 |
| ·催化剂性能考评装置 | 第44-45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45页 |
| ·反应产物分析 | 第45-48页 |
| ·反应物转化率及产物收率的计算 | 第48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催化剂的优选 | 第50-60页 |
| ·CeO_2催化剂的活性考评结果 | 第50-51页 |
| ·ZnO催化剂的活性考评结果 | 第51-52页 |
| ·MnO/γ-Al_2O_3催化剂的活性考评结果 | 第52-55页 |
| ·Mn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添加助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催化剂活性稳定性考评 | 第54-55页 |
| ·与文献对比 | 第55页 |
| ·其它体系催化剂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60-78页 |
| ·反应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0-63页 |
|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 ·气时空速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氢酸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其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63-66页 |
| ·催化剂制备 | 第63页 |
| ·催化剂性能考评 | 第63-66页 |
| ·催化剂性能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 第66-76页 |
| ·催化剂表面物理形态表征 | 第66-69页 |
| ·催化剂的晶相 | 第69-70页 |
| ·催化剂表面酸性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0-76页 |
| ·吡啶吸附红外表征 | 第70-73页 |
| ·NH_3-TPD吸附脱附表征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催化剂活性稳定性与失活原因 | 第78-92页 |
| ·实验部分 | 第78-80页 |
| ·Cat600活性稳定性考评结果 | 第78-79页 |
| ·Cat800活性稳定性考评结果 | 第79-80页 |
| ·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 第80-89页 |
| ·催化剂表面形态分析 | 第80-81页 |
| ·催化剂晶相分析 | 第81-83页 |
| ·催化剂的EA表征 | 第83-84页 |
| ·催化剂的TG/DTA表征 | 第84-86页 |
| ·FTIR表征 | 第86-89页 |
| ·催化剂表面的酸性及其作用 | 第86-87页 |
| ·FTIR表征焦物组成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 第六章 活性可再生性能考评 | 第92-104页 |
| ·实验设计 | 第92-93页 |
| ·再生可行性实验 | 第93页 |
| ·催化剂的多次可再生性能 | 第93-96页 |
| ·Cat600的多次可再生性能考评 | 第94-95页 |
| ·Cat800的多次可再生性能考评 | 第95-96页 |
| ·两种催化剂对比 | 第96页 |
| ·再生过程中催化剂失活分析 | 第96-102页 |
|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97-98页 |
| ·催化剂XPS表征 | 第98-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七章 负载型催化剂初步研究 | 第104-112页 |
| ·载体的选择和催化剂制备 | 第104-105页 |
| ·催化剂活性考评 | 第105-106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106-108页 |
| ·BET表征结果 | 第106页 |
| ·SEM表征结果 | 第106-107页 |
| ·XRD表征结果 | 第107-108页 |
| ·制备温度对活性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 ·负载型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 | 第109-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 ·结论 | 第112-11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3页 |
| ·展望 | 第113-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 附录 | 第124-125页 |
| 作者简历 | 第125-126页 |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