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次 | 第10-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36页 |
·蚕豆萎蔫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病毒分类 | 第15-16页 |
·病毒特征 | 第16页 |
·生物学特征 | 第16-17页 |
·基因组结构 | 第17页 |
·细胞病理学特征 | 第17-18页 |
·植物病毒的运动蛋白 | 第18-27页 |
·"30 K超级家族" | 第19-23页 |
·"TMV类"运动蛋白 | 第19-21页 |
·CPMV类运动蛋白 | 第21-23页 |
·三基因连锁(TGB) | 第23-25页 |
·Potex-like TGB | 第24-25页 |
·Hordei-like TGB | 第25页 |
·closterovirus类运动蛋白 | 第25-26页 |
·双基因连锁(DGB) | 第26-27页 |
·寄主因子在植物病毒细胞内和细胞间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 第27-34页 |
·胞间连丝 | 第27-28页 |
·内质网 | 第28-30页 |
·骨架结构 | 第30-32页 |
·与MP结合的其他寄主因子 | 第32-34页 |
·果胶甲基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 | 第32-33页 |
·运动结合蛋白2C(movement protein binding,MPB2C) | 第33页 |
·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 第33-34页 |
·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34-3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34-35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35-3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6-47页 |
·材料 | 第36页 |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6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47页 |
·植物总RNA提取 | 第36-37页 |
·器皿和容器的处理 | 第36页 |
·Trizol法提取RNA | 第36-37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7页 |
·PCR技术 | 第37-39页 |
·普通PCR反应 | 第37-38页 |
·Over-lap PCR | 第38-39页 |
·PCR产物纯化 | 第39页 |
·DNA克隆技术 | 第39-42页 |
·连接反应 | 第39-40页 |
·感受态细胞制备(CaCl_2制备法) | 第40页 |
·转化 | 第40-41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41-42页 |
·酶切鉴定 | 第42页 |
·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EHA105 | 第42-43页 |
·三亲交配法 | 第42-43页 |
·电击导入法 | 第43页 |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蛋白质纯化 | 第43-44页 |
·诱导表达 | 第43页 |
·表达产物在变性条件下的纯化 | 第43-44页 |
·SDS-PAGE与Western印迹分析 | 第44-47页 |
·SDS-PAGE电泳 | 第44-45页 |
·电转移 | 第45页 |
·Western印迹分析 | 第45-47页 |
3 BBWV 2不同分离物侵染寄主植物的细胞病理比较观察 | 第47-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结果 | 第51-66页 |
·感染BBWV 2的细胞内质网变化 | 第51-52页 |
·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51页 |
·原生质体活性检测 | 第51页 |
·内质网的标记观察 | 第51-52页 |
·感染BBWV 2中国分离物B935的蚕豆细胞病理变化 | 第52-57页 |
·健康对照样品的细胞超微结构 | 第52-53页 |
·感染B935分离物的蚕豆叶片细胞病理变化 | 第53-57页 |
·感染B935分离物的蚕豆叶细胞免疫胶体金标记 | 第57页 |
·感染BBWV 2分离物PV131和P158的昆诺藜和蚕豆细胞病理变化 | 第57-62页 |
·感染PV131分离物的昆诺藜叶片细胞病理变化 | 第57-60页 |
·感染PV131分离物的蚕豆叶片细胞病理变化 | 第60页 |
·感染P158分离物的昆诺藜叶细胞病理变化 | 第60-62页 |
·感染P158分离物的蚕豆叶细胞病理变化 | 第62页 |
·BBWV 2分离物B935与PV131、P158的管状结构比较 | 第62-64页 |
·BBWV 2分离物B935与PV131、P158的CP基因比较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4 BBWV 2 VP37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68-9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8-73页 |
·仪器 | 第68-69页 |
·载体构建 | 第69页 |
·胶体金标记BBWV 2 VP37蛋白 | 第69-70页 |
·BY-2悬浮细胞的包埋 | 第69-70页 |
·感病叶片的样品处理 | 第70页 |
·样品超薄切片、胶体金标记及染色 | 第70页 |
·BBWV 2 VP37在本氏烟叶片表皮细胞中的表达 | 第70-71页 |
·基因枪轰击 | 第70-71页 |
·农杆菌浸润 | 第71页 |
·BBWV 2 VP37在BY-2悬浮细胞中的表达 | 第71页 |
·BBWV 2 VP37在BY-2原生质体中的表达 | 第71-73页 |
·BY-2细胞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71-72页 |
·PEG法介导原生质体转化 | 第72页 |
·电击法介导原生质体转化 | 第72-73页 |
·内质网的标记 | 第73页 |
·BFA处理受转染细胞及质壁分离 | 第73页 |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73页 |
·结果 | 第73-88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3-74页 |
·胶体金标记VP37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 | 第74-76页 |
·胶体金标记表达VP37蛋白的BY-2悬浮细胞 | 第74-75页 |
·胶体金标记受感染叶片 | 第75-76页 |
·GFP-VP37和GFP在细胞中的定位 | 第76-81页 |
·GFP-VP37在烟草表皮细胞中的定位 | 第77页 |
·GFP-VP37在BY-2原生质体中的定位 | 第77-81页 |
·GFP-VP37在BY-2悬浮细胞中的定位 | 第81页 |
·GFP-VP37细胞内分布和ER相关 | 第81-84页 |
·质壁分离对VP37分布的影响 | 第84页 |
·BFA对GFP-VP37分布的影响 | 第84-86页 |
·VP37突变体在BY-2悬浮细胞的定位 | 第86页 |
·VP37之间相互作用 | 第86-87页 |
·GFP和VP37-GFP在细胞内的表达 | 第87-88页 |
·讨论 | 第88-91页 |
5 BBWV 2 VP37蛋白和外壳蛋白之间的互作 | 第91-10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1-95页 |
·菌株、质粒与试剂 | 第91-92页 |
·载体构建 | 第92页 |
·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92-93页 |
·确定最佳表达条件 | 第92-93页 |
·大量表达蛋白及纯化 | 第93页 |
·VP37多克隆抗体的检测 | 第93页 |
·BBWV2 VP37-CP互作 | 第93-94页 |
·ELISA-based binding assay检测VP37与病毒特异性结合 | 第93页 |
·Blot overlay assay检测VP37-CP互作 | 第93-94页 |
·Blot overlay assay检测缺失突变体VP37-CP互作 | 第94页 |
·BBWV2 VP37-VP37之间互作 | 第94页 |
·酵母双杂交检测VP37-SCP,VP37-VP37之间互作 | 第94-95页 |
·结果 | 第95-101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5页 |
·VP37蛋白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的确定 | 第95-96页 |
·VP37蛋白的大量表达纯化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96页 |
·VP37缺失突变体和其他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 第96-97页 |
·VP37蛋白与病毒外壳蛋白特异性互作 | 第97-100页 |
·原核表达的VP37-SCP、VP37-VP37之间没有互作 | 第100页 |
·酵母双杂交分析VP37-SCF、VP37-VP37之间关系 | 第100-101页 |
·讨论 | 第101-104页 |
全文总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9页 |
附录A 本论文中所用术语缩写与中英文对照 | 第116-119页 |
附录B 培养基和常用缓冲液配方 | 第119-127页 |
附录C 常用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与仪器 | 第127-129页 |
作者简历 | 第129页 |
博士期间投稿和录用文章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