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9页 |
缩略词表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0-37页 |
·冠心病及其药物治疗简介 | 第20-22页 |
·冠心病 | 第20页 |
·西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中药复方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及新技术的应用 | 第22-27页 |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基于整体观的中药复方研究技术进展 | 第23-27页 |
·基于整体观的复方研究思路的建立 | 第27-32页 |
·本课题研究思路的建立 | 第27-28页 |
·前期研究基础 | 第28-29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第二章 麝香保心丸代谢组学研究 | 第37-73页 |
第一节 麝香保心丸对AMI预保护作用代谢组学研究 | 第38-50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38页 |
·试剂与药材 | 第38页 |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实验动物及样品收集 | 第38-39页 |
·动物和 AMI 模型 | 第38-39页 |
·给药和样品采集 | 第39页 |
·样品制备 | 第39页 |
·LC-Q-TOF-MS 条件 | 第39-40页 |
·方法学验证 | 第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生化测量及结果 | 第41-43页 |
·液质联用条件优化 | 第43-44页 |
·LC-Q-TOF-MS 方法学验证 | 第44页 |
·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 第44-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第二节 麝香保心丸对AMI治疗作用的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50-60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50-51页 |
·试剂和药材 | 第50-51页 |
·仪器设备 | 第51页 |
·实验动物和样品制备 | 第51页 |
·动物和AMI模型 | 第51页 |
·给药和样品采集 | 第51页 |
·样品制备 | 第51页 |
·病理组织样品的准备 | 第51-52页 |
·LC-Q-TOF-MS条制 | 第52页 |
·方法学验证 | 第52-53页 |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生化分析结果 | 第53-54页 |
·液质联用条件优化 | 第54页 |
·LC-Q-TOF-MS方法学验证 | 第54-55页 |
·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 第55-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节 麝香保心丸对AMI治疗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第60-69页 |
·试药与仪器 | 第60页 |
·试剂 | 第60页 |
·仪器 | 第60页 |
·实验动物与样品制备 | 第60-61页 |
·AMI模型和给药 | 第60页 |
·样品采集 | 第60页 |
·代谢组学样品的准备 | 第60-61页 |
·LC-Q-TOF-MS条件 | 第61页 |
·分析方法的评价 | 第61-62页 |
·统计分析 | 第6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2-69页 |
·LC-Q-TOF-MS方法学验证 | 第62-63页 |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63-66页 |
·检测到的生物标志物的作用网络及功能 | 第66-67页 |
·麝香保心丸疗效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第三章 麝香保心丸主要活性成分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73-114页 |
第一节 麝香保心丸主要活性成分体外代谢特点研究 | 第74-81页 |
·仪器试剂 | 第74-75页 |
·酶源及孵育体系 | 第75页 |
·肝微粒酶源 | 第75页 |
·孵育体系构建 | 第75页 |
·分析条件 | 第75-78页 |
·冰片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条件 | 第75-76页 |
·麝香酮CYPs代谢产物分析条件 | 第76页 |
·肉桂酸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条件 | 第76页 |
·胆酸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条件 | 第76-77页 |
·蟾毒灵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条件 | 第77页 |
·人参皂苷Rb1的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 | 第77-78页 |
·人参皂苷Re的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 | 第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1页 |
·冰片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及种属差异 | 第78页 |
·肉桂酸和麝香酮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及种属差异 | 第78-79页 |
·胆酸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及种属差异 | 第79-80页 |
·蟾毒灵UGTs及CYPs代谢产物分析及种属差异 | 第80页 |
·皂苷Rb1和Re的UGTs及CYPs代谢物分析及种属差异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页 |
第二节 麝香保心丸主要活性成分体外透膜吸收能力测定 | 第81-86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81页 |
·药品和试剂 | 第81页 |
·仪器 | 第81页 |
·Caco-2细胞实验 | 第81-83页 |
·Caco-2细胞模型建立 | 第82页 |
·实验分组及剂量 | 第82-83页 |
·分析条件 | 第83-84页 |
·对照品制备 | 第84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84页 |
·统计 | 第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86页 |
·各单体化合物的透膜吸收能力比较 | 第84-85页 |
·冰片和麝香酮对人参皂苷Rb1和Re的透膜吸收影响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页 |
第三节 冰片对人参皂苷促吸收作用的体外模型研究 | 第86-9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7页 |
·细胞模型实验 | 第87-88页 |
·Caco-2细胞模型建立 | 第87页 |
·实验分组及剂量 | 第87-88页 |
·分析条件 | 第88页 |
·对照品制备 | 第88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88页 |
·统计分析 | 第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节 麝香保心丸中皂苷成分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冰片对皂苷体内动力学的影响 | 第90-102页 |
·试剂和试药 | 第91页 |
·仪器及条件 | 第91-92页 |
·快速液相(RPLC)色谱条件 | 第91页 |
·质谱条件 | 第91-92页 |
·动物、给药方案和样品收集 | 第92页 |
·标准溶液、工作液和质控样品的配制 | 第92-93页 |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93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93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93-9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4-101页 |
·液相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94-95页 |
·方法学验证 | 第95-98页 |
·灌胃给予麝香保心丸和缺冰片的麝香保心丸制剂后人参皂苷Rb1,Rc,Re和Rg1的代谢动力学参数 | 第98-100页 |
·单独给予人参皂苷Rb1,Rc,Re及Rg1和给予冰片加皂苷混合物后人参皂苷Rb1,Rc,Re和Rg1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第五节 麝香保心丸中蟾蜍甾二烯类物质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102-113页 |
·仪器和试药 | 第103页 |
·试药 | 第103页 |
·仪器 | 第103页 |
·液质联用条件 | 第103-104页 |
·色谱条件 | 第103页 |
·质谱条件 | 第103-104页 |
·溶液配制 | 第104-105页 |
·受试药物溶液的配制 | 第104页 |
·储备液和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104-105页 |
·血浆样品预处理 | 第105页 |
·方法学验证 | 第105页 |
·动物实验 | 第105页 |
·未知样品的测定 | 第105-106页 |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106页 |
·分析方法确证 | 第106-109页 |
·方法的专属性考察 | 第106-107页 |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第107页 |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107-108页 |
·提取回收率考察 | 第108页 |
·样品稳定性考察 | 第108-109页 |
·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2页 |
·MS条件的优化 | 第109-110页 |
·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优化 | 第110页 |
·内标的选择 | 第110页 |
·测定结果 | 第110-112页 |
·总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4页 |
发表论文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