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世界史论文--古代史(公元前40世纪~公元476年)论文--古代罗马论文

务实·理性·创新--古代罗马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6页
 一、为什么要研究罗马教育?第10-11页
 二、本选题史料存在情况及其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5页
 四、本选题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一章 古代罗马教育的希腊渊源第16-25页
 一、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主旨——“全面和谐的教育”第16-19页
  (一) “全面和谐的教育”理念之形成第16-17页
  (二) 智者学派和古希腊“三哲”的教育实践第17-19页
  (三) 希腊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发蒙第19页
 二、希腊教育对罗马的影响第19-25页
  (一) “规范”与“塑性”——希腊文化影响罗马的模式第20-21页
  (二) 吸收与超越—罗马学习希腊的效应第21-23页
  (三) 罗马学校体系中希腊因素与罗马特色的结合第23-25页
第二章 共和时期罗马教育的初期形态第25-38页
 一、早期的家庭教育第25-30页
  (一) 共和早期罗马教育的社会基础第25-26页
  (二) 早期教育的一般形态——家内教育第26-28页
  (三) 大加图教育方式的象征意义第28-29页
  (四) 希腊家庭教师对罗马早期教育的贡献第29-30页
 二、罗马学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第30-38页
  (一) 罗马学校的起源第30-31页
  (二) 罗马初级学校——平民子弟的学校第31-34页
  (三) 文法学校—只对男孩子开放的学校第34-36页
  (四) 修辞学校—演说家的摇篮第36-38页
第三章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第38-52页
 一、罗马文化的集大成者第38-42页
  (一) 西塞罗的罗马传统文化素养第38-39页
  (二) 希腊文化的成功阐释者第39-41页
  (三) 罗马共和制度的辩护士第41-42页
 二、演说术“三部曲”在罗马教育史上的地位第42-44页
  (一) 《论演说家》第42-43页
  (二) 《布鲁图》第43-44页
  (三) 《演说家》第44页
 三、西塞罗对罗马教育的贡献第44-52页
  (一) 对希腊文化的态度第44-46页
  (二) 演说术教育理论的奠基者第46-49页
  (三)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第49-52页
第四章 罗马教育思想及实践中人文精神的奠基第52-61页
 一、人文主义是一种演进中的社会思想第52-56页
  (一) 概念与内涵第52-53页
  (二) 罗马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希腊渊源第53-56页
 二、罗马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第56-61页
  (一) 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制度化—从思考到现实第57-58页
  (二) 罗马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表象第58-61页
第五章 帝制时代罗马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第61-77页
 一、帝制前期罗马教育的繁荣第61-65页
  (一) 罗马帝国的领土扩张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第61-62页
  (二) 帝制前期罗马教育繁荣的表现第62-64页
  (三) 国家对教育的扶持和控制第64-65页
 二、教育体制内部的变化第65-70页
  (一) 教育体制和内容的变化第65-66页
  (二) 教师社会地位的改善第66-68页
  (三) 帝国行省教育的情况第68-70页
 三、昆体良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积极意义第70-77页
  (一) 西方古代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家昆体良第70页
  (二) 昆体良的主要教育思想第70-77页
第六章 演说术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第77-96页
 一、罗马演说术史钩沉第77-86页
  (一) 罗马演说术的起源第77-78页
  (二) 罗马演说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第78-83页
  (三) 西塞罗、昆体良与罗马演说术第83-86页
 二、演说术教育的原则与实践第86-91页
  (一) 演说术教育的兴起第86-88页
  (二) 演说术的基本要素及演说家的素质第88-90页
  (三) 培养演说家的原则第90-91页
 三、演说家的培养方法第91-93页
  (一) 练习——演说家培养的基本方法第91-92页
  (二) 实践—演说家培养的重要方法第92-93页
 四、演说家在罗马社会的作用与地位第93-96页
  (一) 演说术的社会功能第93-94页
  (二) 演说家社会角色的定位第94-96页
第七章 罗马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第96-107页
 一、罗马教育的鲜明特色第96-102页
  (一) 罗马教育中的务实特征第96-98页
  (二) 罗马教育中的理性精神第98-101页
  (三) 罗马教育中的创造性因子第101-102页
 二、罗马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第102-107页
  (一) 西方教育史的源头之一第102-103页
  (二) 对中世纪教育的直接影响第103-104页
  (三) 罗马教育的历史局限性第104-105页
  (四) 罗马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第105-107页
结语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后记第112-114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的“对支文化事业”研究--基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与“日华学会”的考察
下一篇:维莱里乌斯与罗马史学的通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