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城市社区有关概念 | 第10-14页 |
| ·社区的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 ·社区的要素 | 第11-12页 |
| ·社区的本质 | 第12页 |
| ·社区与社会 | 第12页 |
| ·社区与城市 | 第12-13页 |
| ·社区规划与城市规划 | 第13页 |
| ·居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 2 国内外社区理论研究及现状评述 | 第18-34页 |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4页 |
| ·社会网络研究 | 第18-20页 |
| ·社区模式研究 | 第20-24页 |
| ·国外相关实践 | 第24-27页 |
| ·TND——肯特兰镇(Kentland, Gaithersburg, Maryland)[10] | 第24-26页 |
| ·TOD——西拉古纳市(Laguna West,Sacramento, California) | 第26-27页 |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27-31页 |
| ·社区理论的演进 | 第27-28页 |
| ·社区模式研究 | 第28-31页 |
| ·国内相关实践 | 第31-33页 |
| ·小规模有机更新一一北京菊儿胡同改造 | 第31-32页 |
| ·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3 居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差异分析 | 第34-38页 |
| ·居住区与社区 | 第34页 |
| ·基本概念的差异 | 第34页 |
| ·基本特征的差异 | 第34页 |
| ·居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 | 第34-37页 |
| ·基本概念的差异 | 第34-35页 |
| ·基本特征的差异 | 第35-36页 |
| ·相互关系 | 第36-37页 |
| ·从居住区规划转向社区规划 | 第37-38页 |
| 4 城市不同地段社区特征性营造研究 | 第38-59页 |
| ·城市社区的界定和划分 | 第38-40页 |
| ·根据地理区域界定 | 第38页 |
| ·根据历史特点和行政管辖界定 | 第38页 |
| ·根据生态、资源、价值观念界定 | 第38页 |
| ·根据城市特色地段界定 | 第38-40页 |
| ·各地段的概念 | 第40-42页 |
| ·城市历史地段 | 第40-41页 |
| ·城市中心地段 | 第41页 |
| ·城市建成区地段 | 第41页 |
| ·城市边缘地段 | 第41-42页 |
| ·我国现代城市社区的类型 | 第42-44页 |
| ·传统型社区重复 | 第43页 |
| ·单位制社区 | 第43页 |
| ·商品型社区 | 第43页 |
| ·边缘社区 | 第43页 |
| ·论文重点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 ·城市历史地段社区营造研究 | 第44-48页 |
| ·历史地段社区的现状及衰败的原因 | 第45-47页 |
| ·历史地段社区营造的原则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页 |
| ·城市中心地段社区营造研究 | 第48-52页 |
| ·城市中心地段社区的特点 | 第48-49页 |
| ·城市中心地段社区的营造原则 | 第49-52页 |
| ·小结 | 第52页 |
| ·城市建成区地段社区营造研究 | 第52-56页 |
| ·“单位制”社区 | 第52-54页 |
| ·没落的“单位制”社区 | 第54-55页 |
| ·城市郊区化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页 |
| ·城市边缘地段社区营造研究 | 第56-59页 |
| ·城市边缘地段社区的特点 | 第56-57页 |
| ·城市边缘地段不同群体的居住类型 | 第57页 |
| ·城市边缘社区建设的原则 | 第57-59页 |
| 5 案例研究探讨 | 第59-66页 |
| ·西安北院门回民社区研究探讨 | 第59-63页 |
| ·现状调研与分析 | 第59-62页 |
| ·居民的态度 | 第62页 |
| ·更新思考 | 第62-63页 |
| ·北院门社会生活网络的保护(空间—行为体系) | 第63-66页 |
| ·宗教民俗 | 第64页 |
| ·商住空间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6 城市社区空间系统研究初探 | 第66-75页 |
| ·时间-空间-行为系统 | 第66-69页 |
| ·时间与行为 | 第66-67页 |
| ·时间与空间 | 第67页 |
| ·时间与行为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社区物质空间与社区精神培育的整合系统 | 第69-75页 |
| ·整合的核心和意义 | 第69页 |
| ·整合的目的和内容 | 第69-71页 |
| ·空间尺度人性化原则 | 第71-73页 |
| ·空间开放性原则 | 第73-75页 |
| 结语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