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1-26页 |
| ·介孔材料概述 | 第11-12页 |
| ·氧化铝的晶体化学与形貌特征 | 第12-14页 |
| ·介孔氧化铝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 ·介孔氧化铝的合成机理 | 第14-16页 |
| ·介孔氧化铝的合成途径 | 第16-18页 |
| ·介孔氧化铝材料的发展方向 | 第18-21页 |
| ·介孔氧化铝的主要应用 | 第21-23页 |
| ·表面络合 | 第23-2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铝粉为铝源介孔氧化铝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27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27-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 ·铝粉的水溶液化学过程 | 第29-30页 |
| ·热重和差热分析 | 第30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0-31页 |
| ·广角和小角粉末衍射分析 | 第31-34页 |
| ·比表面和孔径分析 | 第34-36页 |
| ·PEG 的作用和对介孔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碱金属离子的作用和影响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孔径可调介孔氧化铝的制备及表征 | 第39-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0-41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 ·热重和差热分析 | 第42-43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3-46页 |
| ·比表面和孔径分析 | 第46-50页 |
| ·煅烧温度对介孔氧化铝孔径和孔壁结构的影响 | 第50-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介孔氧化铝对磷酸盐的表面络合性质 | 第55-69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 ·实验装置 | 第55-56页 |
| ·介孔氧化铝薄膜的制备 | 第56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56-57页 |
| ·原位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57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7-67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7-58页 |
| ·Zeta 电位分析 | 第58-59页 |
| ·溶液中H_nPO_4~(3-n) 的组分分布以及ART-FTIR 光谱 | 第59-61页 |
| ·pH 对磷酸根吸附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62-64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64-65页 |
| ·ATR-FTIR 光谱曲线拟合 | 第65-66页 |
| ·表面络合物的分子结构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