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无水三氯化铟和三碘化铟的制备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引言 | 第10页 |
·铟的物理化学性质、应用 | 第10-13页 |
·铟的物理性质 | 第11页 |
·铟的化学性质 | 第11页 |
·铟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 第11-13页 |
·三氯化铟和三碘化铟的性质及用途 | 第13-17页 |
·三氯化铟的性质 | 第13-14页 |
·三氯化铟的用途 | 第14-15页 |
·三碘化铟的性质 | 第15-16页 |
·三碘化铟的用途 | 第16-17页 |
·三氯化铟和三碘化铟的制备 | 第17-20页 |
·无水三氯化铟的制备 | 第17-18页 |
·金属铟直接氯化法 | 第17页 |
·氧化物氯化法 | 第17页 |
·有机溶剂脱水法 | 第17-18页 |
·逐步升温氯化法 | 第18页 |
·三碘化铟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减压法元素直接合成 | 第18-19页 |
·惰性气氛元素直接合成 | 第19页 |
·溶液法元素直接合成 | 第19页 |
·酸碱中和法反应合成 | 第19页 |
·高纯无水三氯化铟的制备 | 第19-20页 |
·高纯三碘化铟的制备 | 第20页 |
·相似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0-25页 |
·化学气相传输方法直接制备无水稀土溴化物 | 第20-21页 |
·有机物共煮沸法制备无水醋酸铅 | 第21-22页 |
·微波加热脱水法制备无水氯化钴 | 第22-24页 |
·氨络合脱水法制备无水氯化镁 | 第24-25页 |
·复盐脱水法无水氯化镁 | 第25页 |
·论文的背景、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5-30页 |
·论文的背景 | 第25-26页 |
·研究的具体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研究方案 | 第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选题目的 | 第28页 |
·选题意义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特色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9-30页 |
·研究的主要特色 | 第29页 |
·创新方面 | 第29页 |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32-42页 |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 第32页 |
·实验设备 | 第32-34页 |
·制备无水三氯化铟的实验方法及工艺流程 | 第34-36页 |
·制备无水三氯化铟的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常规实验方法 | 第34页 |
·微波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制备无水三氯化铟的实验工艺流程 | 第35-36页 |
·制备三碘化铟的实验方法及工艺流程 | 第36-40页 |
·制备三碘化铟的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常规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微波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制备三碘化铟的实验工艺流程 | 第39-40页 |
·产品表征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三氯化铟脱水的理论研究 | 第42-52页 |
·四水合三氯化铟脱水机理 | 第42-50页 |
·有机溶剂法制备无水三氯化铟的理论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74页 |
·三氯化铟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3页 |
·操作方式的影响 | 第52页 |
·有机溶剂的选取 | 第52-53页 |
·投料比对InCl_3产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蒸馏时的加热温度对InCl_3产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分解时的加热温度对InCl_3产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分解时加热时间对InCl_3产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微波直接加热 | 第57-58页 |
·微波法分解时加热时间对InCl_3产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无水三氯化铟的表征 | 第59-63页 |
·无水三氯化铟的实物图 | 第59-60页 |
·无水三氯化铟的XRD表征 | 第60-62页 |
·无水三氯化铟的ICP-AES表征 | 第62-63页 |
·三碘化铟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铟和碘的配比 | 第64-65页 |
·温度与碘过剩量对合成InI_3转化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常规法反应时间对合成InI_3转化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微波法反应时间对合成InI_3转化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三碘化铟的表征 | 第68-71页 |
·三碘化铟的实物图 | 第68-69页 |
·三碘化铟的XRD表征 | 第69-70页 |
·三碘化铟的ICP-AES表征 | 第70-71页 |
·微波法与常规法的比较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2页 |
附录B:科技查新报告 | 第8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