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5页 |
·城市人工草坪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生态效益差 | 第11页 |
·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快 | 第11-12页 |
·管理成本高 | 第12页 |
·野生地被植物用于城市绿化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国外野生植物地被绿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我国野生植物地被绿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植物耐践踏性与耐荫性研究 | 第16-20页 |
·植物耐践踏性研究 | 第16-18页 |
·植物耐荫性研究 | 第18-20页 |
·竞争对群落特征、种间关系的影响 | 第20-22页 |
·植物种间竞争与群落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关系 | 第20-21页 |
·黑麦草与其它物种间竞争的研究 | 第21-22页 |
·紫花地丁、车前、匍枝委陵菜地被绿化研究 | 第22-24页 |
·紫花地丁 | 第22-23页 |
·车前 | 第23页 |
·匍枝委陵菜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3种野生地被植物对践踏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 第25-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25-26页 |
·实验设计 | 第26页 |
·测定指标 | 第26-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践踏胁迫对3种野生地被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践踏胁迫对3种野生地被植物的根长、根重的影响 | 第29页 |
·践踏胁迫对3种野生地被植物的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 | 第29-30页 |
·践踏胁迫对3种野生地被植物的纤维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践踏胁迫对3种野生地被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群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践踏胁迫对3种野生地被植物的POD和SOD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践踏胁迫下3种野生地被植物光合和荧光参数恢复特征 | 第35-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实验材料:同2.1.1 | 第35页 |
·实验设计:同2.1.3 | 第35页 |
·指标测定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践踏胁迫后匍枝委陵菜、紫花地丁和车前的光合作用参数的变化情况 | 第36-39页 |
·践踏胁迫后匍枝委陵菜、紫花地丁和车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情况 | 第39-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紫花地丁和车前对遮荫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 第44-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供试材料与实验地概况:同2.1.1,2.1.2 | 第44页 |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指标测定 | 第44-45页 |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不同遮荫程度对紫花地丁、车前的株高和根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遮荫程度对紫花地丁、车前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遮荫程度对紫花地丁和车前的叶面积、比叶重、单株叶片数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遮荫程度对紫花地丁和车前的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遮荫程度对紫花地丁和车前的MDA的含量和POD、SOD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遮荫对紫花地丁和车前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1-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供试材料与实验地概况:同2.1.1,2.1.2 | 第51页 |
·实验设计:同4.1.2 | 第51页 |
·测定指标 | 第51-52页 |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遮荫对紫花地丁、车前的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2-54页 |
·遮荫对紫花地丁、车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4-56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遮荫条件下紫花地丁对刈割的生理生态响应 | 第57-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7-58页 |
·供试材料与实验地概况:同2.1.1,2.1.2 | 第57页 |
·实验设计 | 第57页 |
·测定指标 | 第57页 |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刈割对紫花地丁产量特征的影响 | 第58-59页 |
·刈割对紫花地丁叶绿素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MDA的影响 | 第59页 |
·刈割对紫花地丁的净光合速率Pn、Fv/Fm、Fv'/Fm'、qP和qN的影响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七章 3种野生地被植物在实验群落中的竞争力研究 | 第62-70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62-63页 |
·实验设计 | 第63页 |
·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数据处理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3种地被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及有无干扰植物的生物量 | 第64-65页 |
·实验样方内的优势干扰植物描述 | 第65-66页 |
·3种植物在不同水分环境下的竞争力 | 第66-67页 |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7-68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68-70页 |
第八章 不同水分梯度下紫花地丁和黑麦草的竞争特征 | 第70-7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0-72页 |
·实验种植组合 | 第70页 |
·植物的种植 | 第70-71页 |
·水分梯度的设置 | 第71页 |
·测定方法 | 第71-72页 |
·分析方法 | 第72页 |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紫花地丁和黑麦草互作特征 | 第72-73页 |
·紫花地丁与黑麦草的竞争作用 | 第73-74页 |
·紫花地丁和黑麦草间互作的形态响应 | 第74-75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75-76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