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当前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青少年犯罪的人口学特征 | 第15-22页 |
·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青少年犯罪的人口学特征 | 第18-22页 |
2.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 第22-29页 |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案件中占的比例总的呈下降趋势,犯罪数量却快速上升 | 第22页 |
·犯罪主体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增多 | 第22-24页 |
·以财产犯罪为主,犯罪类型呈现多元化 | 第24-25页 |
·犯罪形式团伙化 | 第25-26页 |
·犯罪方法智能化、多样化 | 第26页 |
·犯罪手段暴力化 | 第26-27页 |
·在校学生主体增加 | 第27页 |
·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 第27-29页 |
3.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 第29-42页 |
·年龄结构特征 | 第29-31页 |
·性别结构特征 | 第31-32页 |
·文化程度结构特征 | 第32-34页 |
·犯罪人口本身文化程度结构特征 | 第32-33页 |
·犯罪人口家庭文化程度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职业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犯罪人口本身职业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犯罪人口家庭职业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经济收入特征 | 第36-37页 |
·地域结构特征 | 第37页 |
·婚姻结构特征 | 第37-38页 |
·家庭结构特征 | 第38-40页 |
·家庭父辈组成成员结构特征 | 第38-39页 |
·家庭子辈组成成员结构特征 | 第39-40页 |
·人口迁移变动特征 | 第40-42页 |
4. 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探讨 | 第42-52页 |
·社会因素 | 第42-46页 |
·社会控制的不适应 | 第42-43页 |
·价值观念的嬗变 | 第43页 |
·生活方式的变迁 | 第43-44页 |
·我国国人整体文化程度较低 | 第44页 |
·升学、就业压力大 | 第44-45页 |
·多种文化相互冲击,社会文化环境混乱 | 第45页 |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贫富差距愈来愈大 | 第45-46页 |
·学校因素 | 第46-48页 |
·教育资源缺乏 | 第46页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 第46-47页 |
·教育理念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 | 第47页 |
·重智轻德、教书与育人脱节 | 第47页 |
·忽视法制教育,当代青少年法制观念薄弱 | 第47-48页 |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 第48页 |
·教育方式不当 | 第48页 |
·教育管理不当 | 第48页 |
·家庭因素 | 第48-52页 |
·家庭结构残缺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留下了阴影 | 第49-50页 |
·家庭教育不完善和不适当形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 第50-51页 |
·家庭环境不和谐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 第51-52页 |
5.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对策研究 | 第52-61页 |
·改善社会环境 | 第52-54页 |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 第52页 |
·健全机构,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 第52-53页 |
·加强社会控制,营造文明向上的成长环境 | 第53-54页 |
·加强学校教育 | 第54-57页 |
·进一步增加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 | 第54-55页 |
·增强中小学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 第55页 |
·体现教育公平性 | 第55-56页 |
·改进教学理念 | 第56页 |
·加强法制教育 | 第56页 |
·加强学校管理 | 第56-57页 |
·改善家庭教育 | 第57-61页 |
·强化家庭教育 | 第57-58页 |
·优化家庭教育 | 第58-59页 |
·关注新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提高城市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弥补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 | 第59-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