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8页 |
·小麦远缘杂交概况 | 第8-9页 |
·小麦远缘杂交的概念及意义 | 第8页 |
·普通小麦的近缘种属 | 第8-9页 |
·与普通小麦杂交成功的近缘种、属 | 第9页 |
·小麦远缘杂交中间材料的创制方法 | 第9-11页 |
·人工合成双二倍体 | 第9-10页 |
·异附加系 | 第10页 |
·异代换系 | 第10-11页 |
·易位系 | 第11页 |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材料的鉴定 | 第11-15页 |
·形态标记鉴定 | 第11-12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12-13页 |
·生化标记鉴定 | 第13页 |
·原位杂交鉴定 | 第13-14页 |
·分子标记鉴定 | 第14-15页 |
·SSR 标记在小麦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遗传作图 | 第15页 |
·小麦遗传多样性 | 第15-16页 |
·鉴别小麦细胞遗传学材料 | 第16-17页 |
·品种鉴定 | 第17页 |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 | 第17-18页 |
·小麦抗病连锁标记 | 第18-19页 |
·与小麦赤霉病的抗性QTL 连锁的SSR 标记 | 第18页 |
·与小麦白粉病的抗性基因连锁的SSR 标记 | 第18页 |
·与小麦条锈病的抗性基因连锁的SSR 标记 | 第18-19页 |
·与小麦纹枯病的抗性QTL 连锁的SSR 标记 | 第19页 |
·与小麦其他病害抗性基因连锁的SSR 标记 | 第19页 |
·新麦草属研究应用 | 第19-22页 |
·新麦草属的植物学性状 | 第19-21页 |
·华山新麦草属植物的的可利用性 | 第21页 |
·新麦草属的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小麦全蚀病 | 第22-26页 |
·全蚀病菌分类 | 第23页 |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症状及致病性鉴定 | 第23-25页 |
·小麦连作与全蚀病自然衰退 | 第25页 |
·全蚀病防治 | 第25页 |
·抗全蚀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页 |
·目的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后代的抗全蚀病鉴定及其抗病材料的细胞学检测和GISH 分析 | 第28-3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1页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小麦-华山新麦草部分稳定后代的的抗性鉴定 | 第31-32页 |
·抗病株系的细胞学分析 | 第32-33页 |
·抗病后代的GISH 分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H924 全蚀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 第35-4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单株调查 | 第36-37页 |
·F2 群体对全蚀病抗性标准的次数分布 | 第37页 |
·F2 群体对全蚀病抗性的遗传模型 | 第37-38页 |
·对各遗传模型进行适合性验证 | 第38页 |
·F2 群体对抗病反应型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38-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H924 抗小麦全蚀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41-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