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第16-34页 |
·Visual C++的集成开发环境概述 | 第16页 |
·Visual C++6.0的特点 | 第16-17页 |
·MFC的面向对象体系结构 | 第17-20页 |
·面向对象的三个特性 | 第17-20页 |
·Z MFC体系结构 | 第20页 |
·三维图形开发库OpenGL | 第20-29页 |
·OpenGL简介 | 第21页 |
·OpenGL的主要功能 | 第21-23页 |
·OpenGL基本描述 | 第23-24页 |
·OpenGL概述及其工作流程 | 第24-25页 |
·OpenGL像素格式 | 第25-27页 |
·OpenGL显示列表 | 第27-29页 |
·坐标转换与投影变换 | 第29-34页 |
·屏幕坐标和客户区坐标 | 第29页 |
·笛卡尔坐标系和世界坐标系的空间位置 | 第29-30页 |
·纹理的u和v坐标系统 | 第30-31页 |
·投影变换 | 第31-32页 |
·视口变换与视图变换 | 第32-33页 |
·模型变换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34-40页 |
·软件编写规范 | 第34-35页 |
·书写风格 | 第34-35页 |
·注释规则 | 第35页 |
·三维数字地球仪系统总体框架 | 第35-37页 |
·Visual C++系统本系统配置步骤 | 第35-37页 |
·三维数字地球仪开发流程 | 第37页 |
·系统菜单设计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三维地球仪模型开发 | 第40-55页 |
·坐标系统的建立 | 第40页 |
·计算控制点的世界坐标 | 第40-43页 |
·经纬度到球面坐标的反算 | 第40-41页 |
·系统反走样效果处理 | 第41-42页 |
·控制网确立与网点密度 | 第42-43页 |
·数据源的搜集和地图投影的选取 | 第43-44页 |
·三维场景中的纹理数据准备 | 第44-53页 |
·多纹理对应世界坐标控制法的数据分割一: PS切片法 | 第45页 |
·多纹理对应世界坐标控制法的图片文件的读取和纹理映射 | 第45-50页 |
·单纹理u-v坐标控制法 | 第50-52页 |
·三维场景数据的导入方案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系统基本功能实现 | 第55-71页 |
·利用MFC处理设置系统环境 | 第55-61页 |
·客户区和OpenGL视口的步调一致化 | 第55-56页 |
·窗口的全屏处理 | 第56-58页 |
·快捷工具菜单在全屏状态下的显示 | 第58-59页 |
·状态栏在全屏状下的消隐 | 第59-61页 |
·系统演示功能的实现 | 第61-66页 |
·经线和纬线的绘制 | 第61-62页 |
·演示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黄赤交角 | 第62页 |
·地球自转演示 | 第62-63页 |
·地球自转过程中地轴和太阳光线相对位置演示 | 第63页 |
·白昼罩的研制 | 第63-66页 |
·交互式OpenGL环境参数的设置 | 第66-69页 |
·系统融合度的设置 | 第66-67页 |
·透明方式下透明度的交互式设置 | 第67-68页 |
·其他参数的设置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GIS功能的实现 | 第71-84页 |
·拖动漫游的实现 | 第71-72页 |
·不同专题的切换 | 第72-73页 |
·放大缩小功能的实现 | 第73-77页 |
·基本放大缩小功能的实现 | 第73-74页 |
·放大功能的扩展 | 第74-77页 |
·球面距离的计算 | 第77-79页 |
·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情信息查询 | 第79-81页 |
·地图信息的提取 | 第81页 |
·空间信息的查询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4页 |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