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亚历山大藻分子鉴定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19页
   ·有毒赤潮研究概况第13-16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毒赤潮研究中的应用第16-19页
     ·有毒赤潮研究对新技术的需求第16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毒赤潮研究与监测中的应用第16-18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亚历山大藻研究中的重要性第18-1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9-47页
   ·赤潮原因种分子鉴定和检测第20-34页
     ·赤潮原因种分子鉴定的遗传学基础第20页
     ·表型进化与基因型进化之间的差异第20-21页
     ·分子鉴定指标的选择第21-28页
     ·赤潮原因种分子鉴定和检测的新技术第28-34页
   ·亚历山大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4-44页
     ·rDNA 分子扩增产物RFLP 分析第35-41页
     ·rDNA 部分序列分析第41-42页
     ·亚历山大藻塔玛复合种分子进化的“单源辐射”假说及其散布第42-44页
   ·亚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与检测技术第44-45页
   ·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亚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第47-82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8-54页
     ·实验藻株及培养条件第48-49页
     ·DNA 制备和rDNA 靶序列的扩增、克隆和测序第49-52页
     ·亚历山大藻rDNA 分子全长序列的综合分析第52页
     ·甲藻系统发育学研究第52页
     ·亚历山大藻系统发育学研究第52-54页
   ·实验结果第54-55页
     ·亚历山大藻rRNA 基因序列全长的测定和分析第54页
     ·甲藻系统发育学研究第54-55页
     ·亚历山大藻系统发育学研究第55页
   ·讨论第55-57页
     ·核糖体RNA 基因用于亚历山大藻分类研究的有效性第55-56页
     ·核糖体RNA 基因用于亚历山大藻种系进化研究的有效性第56-57页
   ·小结第57-82页
第四章 单细胞rDNA 分析技术的建立和应用第82-95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3-86页
     ·实验藻株及培养条件第83页
     ·不同生活史阶段藻细胞的鉴别第83-84页
     ·单细胞PCR 模板制备第84页
     ·单细胞PCR 扩增条件第84-85页
     ·PCR 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及分析第85-86页
     ·单细胞rDNA 分析样品保存方法的摸索第86页
   ·结果与分析第86-92页
     ·不同生活史阶段亚历山大藻细胞鉴别第86-88页
     ·单细胞PCR 扩增第88-89页
     ·序列测定结果及比较分析第89-91页
     ·单细胞rDNA 分析样品保存方法的摸索第91-92页
   ·讨论第92-94页
   ·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核糖体RNA 标记探针的设计和检验第95-122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6-100页
     ·实验藻株及培养条件第96-97页
     ·探针设计与合成第97-99页
     ·探针特异性检验第99-100页
   ·实验结果第100-110页
     ·亚洲温带核糖体类型特异性探针的设计和检验第100-102页
     ·西欧核糖体类型特异性探针的设计和检验第102-104页
     ·相关亚历山大藻核糖体类型特异性探针的设计和检验第104-105页
     ·微小亚历山大藻(葡萄牙)核糖体类型特异性探针的设计和检验第105-107页
     ·微小亚历山大藻(新西兰)核糖体类型特异性探针的设计和检验第107-110页
   ·讨论第110-120页
     ·不同探针标记效果的差异第110-112页
     ·核糖体RNA(rRNA)标记探针的设计第112-115页
     ·杂交反应条件对探针标记效果的影响第115-120页
   ·小结第120-122页
第六章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长江口邻近海域的亚历山大藻第122-130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亚历山大藻的检测第123-126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23-124页
     ·实验结果第124-125页
       ·亚历山大藻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结果第124页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比第124-125页
     ·讨论第125-126页
   ·野外样品保存方法研究第126-129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26-127页
     ·实验结果第127-128页
       ·不同保存方法处理样品的标记情况第127-128页
     ·讨论第128-129页
   ·小结第129-130页
结论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8页
文中图目录第148-151页
文中表目录第151-152页
附录第152-153页
发表和完成文章目录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量氮和磷引起的富营养化对海水无机碳源汇强度的影响
下一篇:DSP等赤潮藻毒素对哺乳类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