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种质资源鉴定与其生理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4页 |
| 1 种质资源的评价及其应用 | 第13-15页 |
| ·种质资源及种质资源评价的内涵 | 第13页 |
| ·种质资源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和应用进展 | 第14-15页 |
| 2 大葱的起源、演化及分布 | 第15-17页 |
| ·大葱的起源及演化 | 第16页 |
| ·大葱的分布 | 第16-17页 |
| 3 大葱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与利用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大葱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 | 第17页 |
| ·大葱种质资源的分类 | 第17-18页 |
| ·大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 第18-20页 |
| ·大葱品种选育 | 第20-21页 |
| 4 大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基于形态学标记的大葱种质遗传多样性 | 第21页 |
| ·基于细胞学水平的大葱种质遗传多样性 | 第21-22页 |
| ·基于蛋白质水平的大葱种质遗传多样性 | 第22页 |
| ·基于DNA 分子水平的大葱种质遗传多样性 | 第22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大葱种质资源亲缘关系鉴定 | 第24-52页 |
| 1 RAPD 标记 | 第24-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 2 同工酶标记 | 第37-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3 形态标记 | 第42-4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5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大葱抗紫斑病鉴定及抗病生理基础研究 | 第52-7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 ·紫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 ·感、抗病品种生理特性分析 | 第61-65页 |
| ·大葱含硫量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65页 |
| 3 讨论 | 第65-69页 |
| 4 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四章 大葱营养代谢研究 | 第70-9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9页 |
|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73-75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第75-77页 |
| ·游离氨基酸变化含量变化 | 第77-80页 |
| ·硝态氮含量变化 | 第80-82页 |
| ·总硫含量分析 | 第82-83页 |
| ·抗坏血酸含量分析 | 第83页 |
| ·营养成分相关分析 | 第83-89页 |
| 3 讨论 | 第89-90页 |
| 4 小结 | 第90-91页 |
| 第五章 大葱生长动态及光合潜能研究 | 第91-11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8页 |
| ·不同类型大葱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生长动态 | 第92-99页 |
| ·不同组群大葱资源材料光合潜能分析 | 第99-101页 |
| ·地上部和地下部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 ·生长动态与营养成分相关分析 | 第102-108页 |
| 3 讨论 | 第108页 |
| 4 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六章 大葱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 第110-12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2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112-123页 |
| ·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 第112-115页 |
| ·显著相关性状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115-120页 |
| ·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120-123页 |
| 3 讨论 | 第123-124页 |
| 4 小结 | 第124-125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5-127页 |
| 附图 | 第127-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