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46页 |
·金属离子识别的意义和方法简介 | 第11-12页 |
·荧光分子探针概述 | 第12-13页 |
·荧光分子探针用于金属离子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3-32页 |
·按照金属离子与荧光探针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分类 | 第14-19页 |
·按照荧光变化机制分类 | 第19-29页 |
·按照探针结构和组成分类 | 第29-32页 |
·罗丹明类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 | 第32-37页 |
·聚集荧光增强分子简介 | 第37-42页 |
·本论文研究目标和方案简述 | 第42-44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简述 | 第44-45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45-46页 |
第2章 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离子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罗丹明B 酰肼荧光分子探针 | 第46-58页 |
·本章引论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试剂 | 第47页 |
·仪器 | 第47页 |
·罗丹明 B 酰肼的合成 | 第47-48页 |
·测定六价铬离子浓度的操作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罗丹明 B 酰肼与六价铬离子反应前后的荧光光谱性质及反应机理 | 第49-51页 |
·利用罗丹明B 酰肼分析测定六价铬离子的最优化条件探索 | 第51-53页 |
·干扰离子对六价铬离子分析检测的影响 | 第53-55页 |
·罗丹明 B 酰肼用于水样中六价铬离子定量分析的工作曲线 | 第55-56页 |
·实际样品分析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对铜离子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罗丹明酰肼希弗碱分子探针 | 第58-95页 |
·本章引论 | 第58-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8页 |
·试剂 | 第59-60页 |
·仪器 | 第60-62页 |
·罗丹明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 第62-67页 |
·测定样品中铜离子浓度的操作方法 | 第67-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93页 |
·罗丹明酰胺希夫碱类代表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69页 |
·罗丹明 B/6G 酰胺希夫碱类化合物与铜离子的络合作用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69-70页 |
·基于金属离子络合机理的铜离子分子探针——罗丹明B 酰肼水杨醛希弗碱 | 第70-79页 |
·基于金属离子络合机理的铜离子分子探针——罗丹明6G 酰肼水杨醛希弗碱 | 第79-88页 |
·基于金属离子诱导反应机理的铜离子双波长比率型荧光分子探针——罗丹明B 酰肼4-N,N-二乙胺基苯甲醛希弗碱 | 第88-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4章 对三价铁离子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二罗丹明B 酰二乙三胺荧光分子探针 | 第95-105页 |
·本章引论 | 第95-96页 |
·实验方法 | 第96-98页 |
·试剂 | 第96页 |
·仪器 | 第96-97页 |
·二罗丹明B 酰二乙三胺的合成 | 第97-98页 |
·测定样品中铁离子浓度的操作方法 | 第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4页 |
·二罗丹明B 酰二乙三胺的光谱性质 | 第98-100页 |
·二罗丹明B 酰二乙三胺与溶液中各种金属离子的作用及光谱响应 | 第100-102页 |
·二罗丹明B 酰二乙三胺与铁离子的相互作用及光谱响应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新型聚集荧光增强分子的发现及其对水溶液中肼的浓度测定 | 第105-121页 |
·本章引论 | 第105-107页 |
·实验方法 | 第107-110页 |
·试剂 | 第107-108页 |
·仪器 | 第108页 |
·二水杨醛缩肼衍生物和对比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8-109页 |
·测定水溶液中肼浓度的操作方法 | 第109-11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9页 |
·二水杨醛缩肼的晶体结构 | 第110-111页 |
·二水杨醛缩肼衍生物的聚集荧光增强性能研究 | 第111-119页 |
·二水杨醛缩肼衍生物的原位生成用于水溶液肼浓度的分析检测 | 第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21-127页 |
·全文总结 | 第121-125页 |
·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