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者悖论解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2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悖论的定义 | 第9-11页 |
·悖论的分类 | 第11-12页 |
·RZH(罗素-策墨罗-哈克)解悖标准 | 第12-14页 |
·说谎者悖论的由来与各种版本 | 第14-18页 |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第2章 国内对说谎者悖论的研究 | 第22-30页 |
·黄展骥的方案 | 第22页 |
·张铁声的方案 | 第22-23页 |
·马佩、李振江的方案 | 第23-24页 |
·熊明辉的方案 | 第24-25页 |
·陈波的方案 | 第25页 |
·王军风的方案 | 第25-27页 |
·荒冰的方案 | 第27页 |
·郑毓信的方案 | 第27-28页 |
·秦玮远的方案 | 第28页 |
·温邦彦的方案 | 第28-30页 |
第3章 国外对说谎者悖论的研究 | 第30-41页 |
·罗素的“类型论”方案 | 第30-32页 |
·塔斯基的“语言层次论”方案 | 第32-34页 |
·克里普克的“真值间隙论”方案 | 第34-36页 |
·“语境迟钝”方案 | 第36-37页 |
·“语境敏感”方案 | 第37-40页 |
·“次协调逻辑”方案 | 第40-41页 |
第4章 从一个新的角度消解说谎者悖论 | 第41-55页 |
·一类新的命题—P-命题 | 第41-42页 |
·自指加否定不是造成悖论的原因 | 第42-44页 |
·P-命题的显著特征 | 第44-45页 |
·真理论与P-命题 | 第45-46页 |
·翻译之谜 | 第46-48页 |
·自毁之谜 | 第48-50页 |
·相互联系的观点 | 第50-53页 |
·一个新的逻辑学分支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