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和论文依据 | 第7页 |
| ·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 | 第7-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 ·本文的工作重点和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11-19页 |
| ·风电机组电控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 | 第11页 |
| ·兆瓦级定桨距风电机组运行信号分析 | 第11-12页 |
| ·兆瓦级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的基本控制要求 | 第12-16页 |
| ·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 第12-13页 |
| ·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参数检测 | 第13-16页 |
| ·兆瓦级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运行过程 | 第16-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主控制器的设计 | 第19-23页 |
| ·主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19-21页 |
| ·主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第21-22页 |
| ·主程序安全设计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兆瓦级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电量采集系统的设计 | 第23-31页 |
| ·电网参数采集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 ·兆瓦级定桨距风电机组电量采集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24-28页 |
| ·通信模块的选取 | 第24-25页 |
| ·EDA 系列电量采集模块通信协议的设计 | 第25页 |
| ·软件的实现方法 | 第25-28页 |
| ·系统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 ·试验系统的组成 | 第28-29页 |
| ·实验内容 | 第29页 |
| ·试验结果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五章 兆瓦级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软并网系统的设计 | 第31-42页 |
| ·异步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方法描述 | 第31-32页 |
| ·直接并网法 | 第31页 |
| ·准同期并网法 | 第31页 |
| ·降压并网方法 | 第31页 |
| ·利用可控硅软并网法 | 第31-32页 |
| ·软并网装置主电路的结构组成 | 第32-36页 |
| ·软并网控制器 | 第33-34页 |
| ·可控硅参数的设计 | 第34页 |
| ·可控硅瞬态抑制电路参数的设计 | 第34-36页 |
| ·系统试验及与国外产品的对比 | 第36-41页 |
| ·试验设备 | 第36页 |
| ·试验结果 | 第36-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六章 兆瓦级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无功补偿系统的设计 | 第42-48页 |
| ·无功补偿方式的选择 | 第42-43页 |
| ·并联电容器补偿无功的原理 | 第43-44页 |
| ·硬件设计 | 第44-46页 |
| ·无功补偿控制器 | 第44页 |
| ·电量采集系统 | 第44页 |
| ·补偿电路的设计 | 第44-46页 |
| ·电容投切程序的设计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七章 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偏航系统的设计 | 第48-58页 |
| ·偏航控制系统的功能 | 第48页 |
| ·偏航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 | 第48-50页 |
| ·风向标控制的自动偏航 | 第49页 |
| ·人工偏航 | 第49页 |
| ·风向标控制的90 度侧风 | 第49页 |
| ·自动解缆 | 第49-50页 |
| ·硬件设计 | 第50-51页 |
| ·软件设计 | 第51-57页 |
| ·自动偏航控制程序 | 第52-53页 |
| ·人工偏航控制程序 | 第53-54页 |
| ·90 度侧风控制程序 | 第54-55页 |
| ·自动解缆流控制程序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58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