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在工业区管理中的应用--以嘉峪关工业区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言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生态承载力的起源 | 第9-10页 |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问题和不足 | 第11页 |
·工业生态学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工业生态学概念的由来 | 第11-13页 |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 第13-14页 |
·国外工业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工业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15页 |
·问题与不足 | 第15页 |
·本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内容、目标及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路线 | 第16-18页 |
2 理论体系 | 第18-24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18-20页 |
·工业区生态承载力内涵 | 第18页 |
·生态承载力定量化研究 | 第18-20页 |
·承载媒介与承载对象 | 第20页 |
·工业生态学 | 第20-23页 |
·生态工业管理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工业区生态产业链 | 第22-23页 |
·工业生态学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3 嘉峪关工业区概况 | 第24-35页 |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气候特征 | 第25页 |
·土壤 | 第25-26页 |
·植被 | 第26页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26-27页 |
·自然资源概况 | 第27-30页 |
·水资源 | 第27-29页 |
·矿产资源 | 第29页 |
·能源 | 第29页 |
·旅游资源 | 第29-30页 |
·环境质量现状 | 第30-33页 |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 第30-31页 |
·地面水环境质量 | 第31-33页 |
·声环境现状 | 第33页 |
·嘉峪关工业区规划 | 第33-35页 |
·工业区规划目标 | 第33页 |
·规划用地 | 第33-35页 |
4 工业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35-47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8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5-36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 第36页 |
·嘉峪关工业区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36-38页 |
·生态承载力估算 | 第38-44页 |
·生态承载力各个指标的量化 | 第38页 |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判依据和方法 | 第38页 |
·数据整理 | 第38-39页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39-44页 |
·生态承载力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5 优化模型计算与生态工业区管理的研究 | 第47-60页 |
·优化模型计算 | 第47-51页 |
·优化模型的目的及意义 | 第47页 |
·优化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指标选取 | 第48-49页 |
·生态压力度 | 第49页 |
·优化模型计算 | 第49-50页 |
·优化结果对工业区管理的指导意义 | 第50-51页 |
·生态工业区管理的研究 | 第51-60页 |
·生态承载力在生态工业区管理中的意义 | 第51页 |
·生态承载力下的管理目标与任务 | 第51-52页 |
·生态工业区的管理原则和组织构成 | 第52页 |
·资源的效率管理 | 第52-55页 |
·水资源、能源以及固体废弃物一体化管理 | 第55-58页 |
·总量控制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及不足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