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一、绪论 | 第9-12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商鞅及《商君书》 | 第12-14页 |
三、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形成的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及人性论依据 | 第14-25页 |
(一) 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4-21页 |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状况 | 第14-16页 |
(1) 魏的改革 | 第14-15页 |
(2) 赵的改革 | 第15页 |
(3) 楚的改革 | 第15-16页 |
2、商鞅变法前秦国社会的基本情况 | 第16-19页 |
(1) 与东方六国相比,秦国落后的现状 | 第16-17页 |
(2) 秦国有适于变法的土壤 | 第17-18页 |
(3) 摆脱旧势力纠缠,唱响改革前奏曲 | 第18-19页 |
3、最高统治者的理解与支持 | 第19-20页 |
4、商鞅的法治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第20-21页 |
(二) 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哲学基础及人性论依据 | 第21-25页 |
1、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哲学基础——发展的历史观 | 第21-23页 |
(1) 历史进化论 | 第21-22页 |
(2) 变法论 | 第22-23页 |
2、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人性论依据——自私的人性论 | 第23-25页 |
四、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和谐内涵 | 第25-38页 |
(一) 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和谐内涵之内核——“更法”思想 | 第25-27页 |
(二) 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和谐内涵之主要体现——“民本”思想因素 | 第27-33页 |
1、把民作为富国强兵、王天下的决定性力量 | 第27-28页 |
(1) 富国强兵根基在庶民 | 第27-28页 |
(2) 强兵、打仗取决于民 | 第28页 |
2、废除井田制,实行授田制,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 第28-30页 |
(1) 废除井田制 | 第28-29页 |
(2) 实行授田制 | 第29-30页 |
3、提出和实行了有利于民的“农战”政策 | 第30-33页 |
(1) 有利于奴隶的解放 | 第30-31页 |
(2) 有利于调动庶民奋斗的积极性 | 第31-32页 |
①粟爵粟任(奖耕织) | 第31-32页 |
②武爵武任(军功爵制) | 第32页 |
(3) 农战政策本身包括了民的利益在内 | 第32-33页 |
(三) 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和谐内涵之制度保障——“明法”、“壹刑” | 第33-38页 |
1、明法 | 第33-35页 |
(1) “明法”的三个要求 | 第33-34页 |
(2) “明法”的途径 | 第34-35页 |
2、壹刑 | 第35-38页 |
(1) 贵族和平民在适用刑罚上一律平等 | 第36页 |
(2) 不能以功抵罪,以善抵罪 | 第36-38页 |
五、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积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38-45页 |
(一) 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的积极意义 | 第38-42页 |
1、“更法”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38-39页 |
2、“民本”思想因素的积极意义 | 第39-40页 |
3、“明法”、“壹刑”的积极意义 | 第40-42页 |
(1) “明法”的积极意义 | 第40-41页 |
(2) “壹刑”的积极意义 | 第41-42页 |
(二) 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1、“民本”思想因素中带有功利主义取向 | 第42-43页 |
2、“明法”、“壹刑”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3、激进的重刑存在问题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