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输电塔风振响应及等效风荷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脉动风的主要特性 | 第13-17页 |
·脉动风速谱 | 第13-15页 |
·脉动风速相关性 | 第15-17页 |
·风工程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输电塔线体系风振响应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现场实测及风洞试验 | 第19-21页 |
·风振响应分析 | 第21-24页 |
·等效风荷载研究 | 第24-27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7-2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及气动阻尼的识别 | 第29-50页 |
·引言 | 第29页 |
·相似原理 | 第29-30页 |
·输电塔线体系气弹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30-37页 |
·输电塔气弹模型设计 | 第30-32页 |
·导地线气弹模型设计 | 第32-34页 |
·气弹模型加工制作 | 第34-35页 |
·风洞流场模拟 | 第35-37页 |
·模型动力特性及气动阻尼的识别 | 第37-43页 |
·HHT 方法在气动阻尼识别中的运用 | 第37-40页 |
·模型动力特性标定 | 第40-42页 |
·气弹模型气动阻尼的识别 | 第42-43页 |
·汉江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气弹模型试验 | 第43-47页 |
·试验概况 | 第43-44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塔气弹模型试验 | 第47-48页 |
·试验概况 | 第47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基于 HFFB 试验的输电塔风荷载研究 | 第50-64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刚性模型高频天平测力试验 | 第51-53页 |
·试验参数及模型制作 | 第51-52页 |
·相似原理 | 第52页 |
·风场模拟 | 第52-53页 |
·基底力矩特性 | 第53-60页 |
·坐标系定义 | 第53页 |
·基底力矩系数 | 第53-54页 |
·基底力矩功率谱密度 | 第54-57页 |
·基底力矩分量相干性 | 第57-58页 |
·折算高度 | 第58-60页 |
·风荷载求解策略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输电塔频域风振响应分析 | 第64-80页 |
·引言 | 第64-66页 |
·计算模型研究 | 第66-69页 |
·精细有限元模型 | 第66-67页 |
·简化计算模型 | 第67-68页 |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第68-69页 |
·抖振响应分析CQC 法 | 第69-71页 |
·虚拟激励法 | 第71-73页 |
·输电塔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第73-79页 |
·顺风向风振响应分析 | 第73-76页 |
·横风向风振响应分析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输电塔时域风振响应分析 | 第80-113页 |
·引言 | 第80页 |
·三维空间脉动风场模拟 | 第80-92页 |
·谐波合成法 | 第83-86页 |
·数值算例 | 第86-90页 |
·风荷载处理 | 第90-92页 |
·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 | 第92-94页 |
·索单元有限元模型 | 第92-93页 |
·绝缘子有限元模型 | 第93-94页 |
·非线性静力计算 | 第94-95页 |
·塔线体系非线性运动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95-100页 |
·顺风向时域抖振分析 | 第100-107页 |
·空间三维脉动风场模拟 | 第100-102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7页 |
·横风向时域抖振分析 | 第107-112页 |
·三维风荷载模拟 | 第107-109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6 输电塔等效风荷载研究 | 第113-130页 |
·基本理论 | 第113-115页 |
·输电塔顺风向等效风荷载 | 第115-122页 |
·基本假定 | 第115页 |
·平均风荷载 | 第115-116页 |
·背景响应等效风荷载 | 第116-118页 |
·共振响应等效风荷载 | 第118-119页 |
·总响应等效风荷载 | 第119-122页 |
·基于HFFB 实验的输电塔等效风荷载研究 | 第122-129页 |
·引言 | 第122页 |
·广义荷载谱的确定 | 第122-125页 |
·基于HFFB 试验的等效风荷载计算 | 第125-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7 结论 | 第130-132页 |
·研究结论 | 第130-13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1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附录 | 第142-144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2-14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