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连作障碍机理 | 第12-13页 |
·生态环境变化对作物补偿效应 | 第13-14页 |
·现代农业技术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 第14-16页 |
·作物生产力估算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绿洲棉田生产力水平的演变 | 第21-36页 |
·绿洲棉花生产状况 | 第21-27页 |
·新疆自治区的棉花生产 | 第21-22页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生产 | 第22-23页 |
·玛河流域的棉花生产 | 第23-27页 |
·生理因素与棉田生产力的关系 | 第27-29页 |
·棉花农艺性状 | 第28页 |
·棉花品质性状 | 第28-29页 |
·生态因素与棉田生产力的关系 | 第29-33页 |
·温度条件 | 第29-30页 |
·水分利用 | 第30-31页 |
·养分利用 | 第31-33页 |
·棉田生产力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3-36页 |
第三章 连作棉田土壤肥力的变化 | 第36-47页 |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36-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样地选择 | 第37页 |
·土壤取样 | 第37页 |
·指标测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土壤容重以及田间持水量 | 第38页 |
·土壤碳氮含量 | 第38页 |
·土壤酶活性 | 第38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 第38-44页 |
·棉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栽培技术与连作棉田生产力的协同演进 | 第47-87页 |
·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47-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覆膜的增温效应 | 第48-50页 |
·覆膜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 第50-52页 |
·覆膜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52-5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5-56页 |
·密植对棉花生长以及产量形成的补偿效应 | 第56-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试验设计 | 第56页 |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冠层光截获率的变化 | 第57-58页 |
·叶面积的变化 | 第58-60页 |
·消与光系数 | 第60-61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61-6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3-64页 |
·滴灌对棉田水分生产率的补偿效应 | 第64-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试验设计 | 第64页 |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64-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棉田蒸散量 | 第68-70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70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70-71页 |
·水分利用效率 | 第7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1-73页 |
·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碳氮库的补偿效应 | 第73-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试验设计 | 第73-74页 |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77页 |
·土壤容重 | 第74-75页 |
·土壤有机碳 | 第75-76页 |
·土壤全氮 | 第76页 |
·土壤C/N | 第76页 |
·土壤有机质、全氮密度 | 第76-7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7-79页 |
·农业技术对棉田生产力的补偿效应 | 第79-87页 |
·试验设计 | 第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7页 |
第五章 SUCROS-COTTON模型的校验 | 第87-101页 |
·SUCROS-COTTON模型描述 | 第87-94页 |
·结构框架 | 第87-88页 |
·SUCROS-COTTON模型主要组成部分 | 第88-93页 |
·SUCROS-COTTON的有效化 | 第93-94页 |
·北疆特早熟棉花生长的模拟 | 第94-9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8页 |
·生育期 | 第94-95页 |
·植株形态 | 第95-96页 |
·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 | 第96-97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97-98页 |
·产量 | 第98页 |
·基于SUCROS-COTTON的棉田生产力补偿效应 | 第98-100页 |
·覆膜技术 | 第98-99页 |
·密植技术 | 第99-10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绿洲长期连作棉田优化管理 | 第101-107页 |
·玛河流域棉田生产力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101页 |
·技术进步对棉田生产力增长的作用 | 第101-104页 |
·棉田生产投入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3页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103-104页 |
·连作棉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 第104-107页 |
·建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节水型农作制度 | 第104-105页 |
·实现精准农业技术与绿洲高效农业技术结合 | 第105页 |
·充分认识合理用养制度在棉花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105-106页 |
·单项实用技术的研究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7-111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绿洲连作棉田生产力演变分析结果 | 第107页 |
·连作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分析结果 | 第107-108页 |
·农业技术对连作棉田补偿效应分析结果 | 第108-109页 |
·讨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122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