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 第9-16页 |
(一)、病因病机 | 第9页 |
(二)、辩证论治 | 第9-10页 |
(三)、基本方加减治疗 | 第10-11页 |
(四)、专方专药 | 第11-14页 |
(五)、单味药研究 | 第14-15页 |
(六)、其他疗法 | 第15-16页 |
(七)、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16页 |
二、西医对室性早搏认识 | 第16-23页 |
(一)、西医对早搏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6-18页 |
(二)、室性早搏的分类 | 第18页 |
(三)、非药物治疗 | 第18页 |
(四)、内科药物治疗 | 第18-22页 |
(五)、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近况 | 第22-23页 |
临床研究 | 第23-33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23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23-26页 |
1.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26页 |
2.中医诊断标准 | 第26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26-27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27页 |
(五)、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27页 |
(六)、疗效评定标准 | 第27-28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28页 |
三、疗效观察 | 第28页 |
(一)、观察方法 | 第28页 |
(二)、统计学方法 | 第28页 |
四、结果 | 第28-33页 |
(一)、室性早搏疗效比较 | 第28-29页 |
(二)、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 | 第29-30页 |
(三)、心功能改善比较 | 第30-31页 |
(四)、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 第31-32页 |
(五)、安全性分析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8页 |
一、组方思路 | 第33页 |
二、心阳虚衰型心悸与心力衰竭伴室性早搏的关系 | 第33页 |
三、心功能与室性早搏的关系 | 第33-34页 |
四、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34页 |
五、药理作用 | 第34-36页 |
六、组方探析 | 第36页 |
七、心静平Ⅱ号作用机制探讨 | 第36-37页 |
八、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