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9-10页 |
·马铃薯早疫病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马铃薯早疫病的危害 | 第10页 |
·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 | 第10页 |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 | 第10-13页 |
·发病规律 | 第13-14页 |
·马铃薯早疫病预测预报的研究 | 第14页 |
·马铃薯对早疫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 第14页 |
·马铃薯早疫病的抗性鉴定的研究 | 第14-15页 |
·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 第15-17页 |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形态结构抗性 | 第17-18页 |
·生理生化抗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马铃薯抗早疫病品种鉴定 | 第20-2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供试品种 | 第20页 |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 第20-21页 |
·主要设备 | 第21页 |
·马铃薯苗的准备 | 第21-22页 |
·菌种悬浮液的制备 | 第22页 |
·马铃薯早疫病的抗性鉴定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田间抗性鉴定 | 第23-24页 |
·室内接种抗性鉴定 | 第2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马铃薯抗早疫病的生化机制研究 | 第25-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主要设备 | 第25页 |
·试验药品 | 第25-26页 |
·试剂配制 | 第26页 |
·供试品种 | 第26页 |
·供试菌种、孢子悬浮液的配置和马铃薯苗的培养 | 第26页 |
·取样方法 | 第26-27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27页 |
·相关酶系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29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第29-30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 | 第30-31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室内杀菌剂筛选及其混配增效的研究 | 第33-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33页 |
·供试杀菌剂 | 第33-34页 |
·室内杀菌剂对茄链格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毒力测定 | 第34页 |
·室内混配药剂的增效测定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毒力测定结果 | 第35-37页 |
·混配药剂增效配方的定性筛选结果 | 第37-39页 |
·混配药剂增效配方的定量筛选结果 | 第39-4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43-51页 |
·试验条件 | 第43-44页 |
·试验地点 | 第43页 |
·供试品种 | 第43页 |
·供试杀菌剂 | 第43页 |
·试验地情况 | 第43页 |
·耕作栽培管理、种植情况 | 第43页 |
·肥水管理 | 第43-44页 |
·田间管理 | 第44页 |
·试验设计与安排 | 第44-45页 |
·试验处理与小区设计 | 第44页 |
·药剂的使用 | 第44-45页 |
·病害调查及产量测定 | 第45-46页 |
·调查时间 | 第45页 |
·调查方法 | 第45页 |
·分级标准 | 第45页 |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的计算公式 | 第45-46页 |
·马铃薯产量的测定 | 第46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药剂试验防治效果 | 第46-48页 |
·药剂防治对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