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选题 | 第10页 |
·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概念解析 | 第13页 |
·相近概念的区分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2 大连殖民地建筑装饰风格的特征性研究 | 第18-35页 |
·历史背景 | 第18-30页 |
·"城市初现"(沙俄占领时期1898-1905年) | 第18-23页 |
·"和风洋色"(日本占领时期1905-1945年) | 第23-27页 |
·"东亚明珠" | 第27-30页 |
·大连殖民地建筑相关调研 | 第30-34页 |
·作用与类别的全面性 | 第30-32页 |
·风格特点的多样性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更新与再生的设计模式 | 第35-50页 |
·形式方面的探索 | 第35-39页 |
·对原有形式的延续与传承 | 第35-36页 |
·新旧形式的相互协调 | 第36-37页 |
·新旧形式上的相互对比 | 第37-38页 |
·采用全新的建筑形式 | 第38-39页 |
·材料的使用策略 | 第39-50页 |
·材料对形体的塑造 | 第40-48页 |
·材料在建筑二维表皮的使用策略 | 第40-44页 |
·材料在形体塑造上的使用策略 | 第44-48页 |
·材料对空间的塑造 | 第48-49页 |
·新材料的使用原则 | 第49-50页 |
·新材料使用的研究 | 第49页 |
·对比与统一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页 |
4 新旧风格结合的设计手法 | 第50-68页 |
·老建筑风格的延伸 | 第50-59页 |
·设置连接体 | 第51-52页 |
·新建筑作为老建筑的背景 | 第52-53页 |
·空间围合 | 第53-54页 |
·隐匿 | 第54-56页 |
·屋顶的重构 | 第56-58页 |
·因素整合 | 第58-59页 |
·符号的挪移 | 第59页 |
·新建筑风格的介入 | 第59-67页 |
·虚实对比 | 第60-61页 |
·抽象提取历史符号 | 第61-63页 |
·虚幻法 | 第63页 |
·框景法 | 第63-64页 |
·历史片段的重新演绎 | 第64-66页 |
·化整为零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5 装饰风格的更新途径 | 第68-79页 |
·设计思想与施工工艺 | 第68-75页 |
·新旧表皮材料的连接技术 | 第68-72页 |
·金属与旧石材的连接 | 第68-69页 |
·玻璃与旧石材的连接 | 第69-70页 |
·新石材与旧石材的连接 | 第70-71页 |
·木材与砖墙的连接 | 第71-72页 |
·外部形式更新的发展趋势 | 第72-75页 |
·轻质表皮 | 第73-74页 |
·绿色表皮 | 第74页 |
·透明表皮 | 第74-75页 |
·相关案例的技术性研究——辽宁省外经贸办公楼改造设计 | 第75-78页 |
·形式与结构 | 第75-77页 |
·门窗的设计 | 第77页 |
·顶面的设计 | 第77-78页 |
·外挂装饰构件 | 第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