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6-20页 |
1.1 纳入病例选择 | 第16页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1.2.1 临床表现 | 第16页 |
1.2.2 内镜下特征 | 第16-17页 |
1.2.3 黏膜组织学检查 | 第17页 |
1.2.4 其他检查 | 第17页 |
1.3 疾病评估 | 第17-19页 |
1.3.1 临床类型 | 第17页 |
1.3.2 病变范围 | 第17-18页 |
1.3.3 疾病活动严重程度分级 | 第18页 |
1.3.4 肠外表现和并发症 | 第18-19页 |
1.3.5 肠镜下黏膜病变评分 | 第19页 |
1.4 中医舌苔诊断标准 | 第19页 |
1.4.1 薄白苔 | 第19页 |
1.4.2 黄腻苔 | 第19页 |
1.5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1.6 排除标准 | 第19-20页 |
1.7 观察项目及标本采集方法 | 第20页 |
1.7.1 一般项目记录 | 第20页 |
1.7.2 舌苔鉴定与记录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标本采集 | 第20-21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1 实验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1页 |
2.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3.1 样本中菌群的DNA提取 | 第21-22页 |
2.3.2 PCR扩增 | 第22页 |
2.3.3 Illumina Miseq测序 | 第22-23页 |
2.3.4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2.3.5 实验流程 | 第23页 |
2.3.6 OTU聚类 | 第23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23-25页 |
2.4.1 基线统计方法 | 第23页 |
2.4.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3-25页 |
结果 | 第25-55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5页 |
2. 基线分析 | 第25-29页 |
2.1 性别 | 第25页 |
2.2 年龄 | 第25-26页 |
2.3 BMI | 第26-27页 |
2.4 病程 | 第27页 |
2.5 病变范围 | 第27-28页 |
2.6 疾病活动度 | 第28页 |
2.7 肠镜下评分 | 第28-29页 |
2.8 药物治疗情况 | 第29页 |
3. 样本PCR结果扩增与鉴定 | 第29-30页 |
4. 肠道菌群分析 | 第30-55页 |
4.1 分类学分析 | 第30页 |
4.2 Rank-Abundance曲线 | 第30-31页 |
4.3 Pan/Core分析 | 第31-32页 |
4.4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32-36页 |
4.4.1 物种丰富度分析 | 第33-35页 |
4.4.2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4.5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36-38页 |
4.5.1 PCA分析 | 第36-37页 |
4.5.2 PCoA分析 | 第37-38页 |
4.6 稀释曲线分析 | 第38-39页 |
4.7 物种Venn图分析 | 第39页 |
4.8 群落组成分析 | 第39-42页 |
4.8.1 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菌落构成 | 第39-41页 |
4.8.2 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菌落构成 | 第41-42页 |
4.9 物种差异分析 | 第42-49页 |
4.9.1 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差异分析 | 第42-45页 |
4.9.1.1 UC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4.9.1.2 UC薄白苔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4.9.1.3 UC黄腻苔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4.9.1.4 UC薄白苔组与UC黄腻苔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差异分析 | 第45页 |
4.9.2 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差异分析 | 第45-49页 |
4.9.2.1 UC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4.9.2.2 UC薄白苔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4.9.2.3 UC黄腻苔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差异分析 | 第47-48页 |
4.9.2.4 UC薄白苔组与UC黄腻苔组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4.10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 第49-55页 |
4.10.1 UC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LEfSe多级物种层级树图及LDA判定 | 第50-52页 |
4.10.2 UC薄白苔组与UC黄腻苔组肠道菌群LEfSe多级物种层级树图及LDA判定 | 第52-55页 |
讨论 | 第55-67页 |
1. 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 第55-60页 |
1.1 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特征 | 第55-56页 |
1.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 | 第56-57页 |
1.2.1 在门分类学水平变化特点 | 第56页 |
1.2.2 在属分类学水平变化特点 | 第56-57页 |
1.2.3 在其他分类学水平变化特点 | 第57页 |
1.3 肠道菌群失衡对溃疡性结肠炎影响的相关机制探讨 | 第57-60页 |
1.3.1 参与易感基因突变 | 第57-58页 |
1.3.2 代谢产物对肠道影响 | 第58-59页 |
1.3.3 引起炎症反应及免疫失调 | 第59-60页 |
2.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第60-64页 |
2.1 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及病因病机分析 | 第61-62页 |
2.2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和辨证分型 | 第62-63页 |
2.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肠道菌群关系 | 第63-64页 |
3. 溃疡性结肠炎舌苔特征 | 第64页 |
4. 溃疡性结肠炎薄白苔与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差异及分析 | 第64-66页 |
5. 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5.1 不足之处 | 第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附录 | 第76-88页 |
附录1: 部分UC患者舌苔图片 | 第76-77页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第77-78页 |
附录3: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 第78-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4: 在校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 第85-88页 |